超巨大IoT系统!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动用逾10万个感测器监控水源
作者头像
  • 郭懿
  • 2018-01-20 17:33:42 3063

智能监控网络保障水资源安全:南水北调工程的科技革新

中国实施世界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项目,旨在解决南北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该工程通过三条总长超千公里的水道,实现跨区域水资源调配。为确保水源不受污染,中线工程部署了超过十万个传感器,构建了一张庞大的物联网(IoT)网络。

主导单位与时间框架: 该项目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于2012年启动,旨在惠及五千万人口,成为一项重要的IoT计划。

传感器的广泛部署: 在全长约一千四百公里的中线工程中,从丹江口水库出发,经多条水道延伸至北京、天津,安装了数量庞大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用于收集水质、水流速度、设备状态、以及是否有人或动物非法侵入的数据。

监测关键区域: 特别在地震频发地带,传感器还监测设备损坏情况,预防系统故障,并警惕不法分子的入侵破坏行为。

多样化传感器配置: 除了基本的水质监测,还设置了超过一百三十种传感器和监视器,涵盖多种用途。例如,连接水道的地面传感器监控建设应力、震动、土压变化等,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

数据传输与处理: 数据通过光纤、以太网、2G、3G、4G、Wi-Fi、Zigbee等多种通信技术进行传输。在信号不稳定区域,研究团队开发的IoT网关会尝试连接不同网络,直至数据成功传输。沿途设有四十七个区域中继服务器,数据首先传至最近的服务器,然后逐级传递至五大都市的管理服务器,最终汇总至北京的主服务器进行分析与应用。

数据传输与响应机制: 通常情况下,数据按照5分钟、30分钟或1天的周期传输。在紧急情况下,如地震、化学物质泄漏等突发事件,会立即启动数据传输机制。

技术与应用前景: 这一利用IoT系统监控公共建设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其在大型基础设施维护、设备监控领域的重要价值。未来,类似的技术和知识有望应用于更多大型基础建设中,促进资源高效管理和环境保护。

结语: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水资源分配难题,还为物联网技术在公共设施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范例。这一成就不仅对中国,也为全球水资源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本文来源:人工智能学习网
责任编辑: : 郭懿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感测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动用中国监控巨大工程系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