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工智能来熬夜读图——我国的遥感图像智能处理技术
作者头像
  • 科技飞
  • 2018-01-23 14:36:43 3030

人工智能驱动的遥感图像解析与应用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卫星图像的应用规模日益扩大,从军事防御到环境保护,再到城市规划,其应用场景愈发广泛。然而,面对海量的遥感图像数据,传统的人力解析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高分辨率卫星的商业化和商业星座的普及,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人力判读已难以满足需求。这一现状不仅在军事领域凸显,在民用领域同样面临资源短缺与需求膨胀的矛盾。

需求与挑战

遥感应用产业的核心问题在于图像解析的效率与准确性。传统依赖人力的图像判读方法耗时长、成本高,难以应对数据激增带来的压力。尤其在紧急情况下,高效、准确的图像解析成为关键。此外,图像判读员的培养周期长,导致人力资源短缺,限制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行业趋势与创新

国际上,遥感应用领域正逐步从销售数据转向销售答案,人工智能与深度机器学习技术成为了解决大规模图像处理的关键。大型数字地球公司已将业务全面转向云计算平台,如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利用其强大的机器学习能力,为防务、情报、公共安全、测绘、环境保护、油气勘探和导航等多领域提供深度分析服务。

在中国,商业航天创业者们对此有更前瞻的认识和更强的行动力。自2006年起,航天星图科技有限公司便致力于遥感图像智能处理的研发与应用。通过与曙光超级计算机和智能计算基础设施的合作,该公司已成功推出五代产品,从GEOVIS 1到GEOVIS 5,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为遥感数据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技术突破与应用实践

航天星图的探索始于对现有人力处理方式的反思。在21世纪初,面对有限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图像,人力处理尚能勉强应对。但随着图像数量的激增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方法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为解决这一问题,航天星图的创始团队结合自身在航天遥感领域的深厚背景,着手研发计算机自动处理系统,旨在提升处理效率并降低人力负担。

团队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了图像自动识别与目标提取的高精度,显著降低了虚警率,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机的持续运行能力,使其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极大地提升了图像解析的效率与可靠性。

从研发到应用的转变

技术的成功研发还需转化为实际应用。在科研与商业的结合中,航天星图通过与中科院电子所和中科曙光的合作,实现了从科研成果到商业产品的顺利过渡。这一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市场化应用,也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商业运作获取的资金和利润,进一步支持了技术研发与理论突破,构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成果应用与转化机制。

结语

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技术的融合,为遥感图像解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优化图像处理流程,提高解析效率与准确性,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遥感应用产业中的关键瓶颈,还推动了卫星遥感产业的全面发展。在中国,航天星图等企业的实践证明,通过科研与商业的紧密结合,可以有效促进技术创新与应用,为卫星遥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来源:人工智能学习网
责任编辑: : 科技飞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能来遥感读图熬夜人工图像我国智能处理技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