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使用真名有必要吗?这可能危及名誉和职业
作者头像
  • 漫谈科技
  • 2018-08-17 08:17:00 2627

近期新闻聚焦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身份保护的议题。在1981年科幻小说《真名实姓》中,作者弗诺·文奇设想了一个反乌托邦未来,黑客们为防止政府干预,努力保护其真实身份。然而,40年后的当下,面临威胁的不再是生命安全,而是名誉与职业稳定性。

近几个月来,多起名人因争议言论而失去工作,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便是其中一例。他因在推特上发布未经深思的言论而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质询。此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熟知的个体因类似原因遭到解雇。

互联网的普及显著放大了不当行为的影响,促使人们在社交平台使用真实身份变得谨慎。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曾指出,互联网未能提供准确且不可撤销的身份管理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Google+项目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使用真实姓名在互联网上确实有其合理性,它有助于防范职业风险,也为验证用户身份提供了便捷。当首次使用Airbnb和Uber时,将账号与Facebook关联,即是一种证明真实身份的有效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与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身份认同的概念,使得个人信息易于获取。随着日常活动与真实身份的紧密联系,公众形象的风险似乎更加显著。探索更为灵活的身份管理方案势在必行。

在企业制度诞生之前,企业主对其经营风险负责。通过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得以在法律框架下独立运营,降低了企业风险对个人的影响。类似地,我们可以通过将数字身份视为独立实体,使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虽然拥有多个假名的可能并未立即引发机器人与网络巨魔的泛滥,但它允许用户构建独特且具有价值的在线声誉。随着账户的成熟与声誉的积累,它们能够产生类似企业声誉的资产价值,从而在账户交易市场中获得溢价。

真实姓名作为身份识别的传统已逐渐过时。尽管政府需要统一标识符以支持诸如投票和税收等公共服务,但互联网无需强制要求使用者提供真实姓名。在数字化时代,探索更加灵活、安全的身份管理方式,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课题。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url":"http://tech.163.com/18/0817/05/DPCT4CHS00097U
责任编辑: : 漫谈科技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真名危及名誉必要可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