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盲人群体,导盲机器人代替导盲犬可行吗?
作者头像
  • 侯寒渊
  • 2021-05-14 11:48:00 3042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机器人技术作为前沿科技的核心领域之一,持续引发广泛关注与创新。自二十一世纪起,国内外对机器人技术的投资与研究日益增强,预示着机器人技术将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演进,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实践层面显著提升了生活质量。例如,上海曾有一名50岁盲人女士因导盲犬的日常照料问题遭到了社区居民的多次投诉。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对盲人群体的深切关注,同时也促使研发团队和企业加大了对导盲机器人开发的投入。

盲人群体指的是视力受损的人群,他们通过训练形成的导盲犬成为他们的生活助手,帮助解决日常生活的诸多挑战。然而,导盲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参与公共场所活动的合法性问题,长期受到社会的争议。为维护公众权益,科研人员着手研发导盲机器人,以替代传统的导盲犬。

根据美国机器人协会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且功能多样的自动化设备。因此,针对盲人需求的辅助设备均被归类为导盲机器人。这类机器人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 手杖类导盲机器人:这类机器人简化了盲人日常出行的辅助工具,采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和语音识别技术,能依据语音指令规划路径,引导盲人前往预定地点。

  2. 穿戴式导盲机器人:结合了引领功能与全景模式,通过腰带搭载的避障系统,不仅能在不碰撞障碍物的情况下指引盲人前行,还能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描绘周围环境,为使用者提供障碍物的大小、距离等信息。

  3. 移动式导盲机器人:由传感器、激光雷达和相机组成,其中传感器监测牵引绳的力度,相机评估使用者的距离,激光雷达系统则负责定位机器人的位置,以确保盲人在行进过程中的安全。

导盲机器人的应用为盲人群体带来了诸多便利,包括确保出行安全、实时信息传递减少家庭忧虑、日常生活中解决困难等。然而,它们也面临着局限性,如恶劣天气下的操作困难和数据传输延迟导致的信息滞后问题。

当前,中国多数导盲机器人的研发仍处于初期阶段,尚未经过长期的实地测试。不过,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导盲机器人正朝着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长远来看,提升导盲机器人的整体服务能力和用户体验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其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侯寒渊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盲人机器人可行群体代替关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