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企查查数据统计,过去十年间,中国的机器人产业经历了迅猛的发展,累计发生了约2661次投融资事件,总额超过了1385亿元人民币。尤其在2017年,机器人行业迎来投融资高峰期,单年总额高达524.7亿元。
在2020年,尽管全球面临疫情挑战,但机器人领域依然活跃,全年共完成242起投融资活动,总投资额约为267.7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以33%的比例占据了最大份额,而物流机器人则紧随其后,占比22%。值得注意的是,医疗机器人自2020年起展现出强劲势头,投资额占总事件的16%。在这批投资事件中,超过1亿元的项目共有64个,其中微创医疗机器人以30亿元融资领跑。
随着疫情的逐渐恢复,机器人产业从低谷中崛起,实现了产量的快速增长,并且吸引了大量海外订单回流,推动了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机器人技术的日益成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业内人士对于未来两年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充满乐观,预见到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迎来显著的增长。在此背景下,国产机器人的崛起正在加速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和高度自动化的方向迈进。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约有316家机器人企业或项目获得了融资,累计金额超过330.5亿元人民币,预计全年融资总额将达到约360亿元,较上年增长34%。这一年,机器人领域的投融资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度,无论是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还是新兴的物流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手术机器人,以及仓储、服务、清洁、工业、农业、物流等各个细分赛道,都可见到资本的身影。在前11个月里,融资额超过2亿元的机器人项目共计18家,其中单月融资额突破10亿元的企业就有3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机器人投融资吸引了更多跨界投资者的参与,包括互联网巨头如字节跳动、阿里、百度、美团、京东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投入资源布局机器人领域,这既体现了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是为了支持自身业务的发展。这些动作共同推动了机器人行业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之一。
尽管机器人行业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隐忧。在机器人本体制造领域,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而系统集成方面则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但这也暴露出本体制造与系统集成之间的脱节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同时,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热”与“虚火”现象值得警惕。一方面,机器人企业数量激增,但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大量的“机器人产业园”,但在实际运营中却面临招商难题,导致园区内景象冷清,与外界预期形成鲜明对比。此外,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和不良项目层出不穷,影响了整体形象和发展质量。
面对火热的市场环境,行业参与者应当保持冷静,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避免盲目扩张和短视行为。只有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健康有序的产业生态,才能真正实现机器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研发优质机器人产品不应以牺牲行业声誉为代价,而应以长期价值为导向,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