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赛赛,从一名技术新手成长为国际顶尖开源社区的核心成员,包括Apache member、Apache Spark PMC、Apache Livy PPMC等头衔,历经十年磨砺。他的成功秘诀在于“爱与坚持”。
初涉Apache开源社区,邵赛赛面对的挑战是理解和适应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互联网沟通方式——邮件列表。新世代的开发者往往对此感到困惑,从如何订阅、回复到邮件的正确收发对象,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学习。英文缩写的理解也是一大障碍,从“LGTM”到“PTAL”,邵赛赛经历了从困惑到熟练的过程。
邵赛赛的开源之路始于对开源与大数据这一硬币两面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单靠一家公司独立推动大数据技术发展是有限的,而开源模式能吸引更多开发者参与,激发无限创新活力。在Hortonworks,开源成为其核心,工程师的工作与开源项目紧密相连,公司的盈利模式围绕开源软件展开。这使得邵赛赛在大数据领域与开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邵赛赛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在于他对开源文化的深刻理解。他从最初的困惑,到如今成为Apache Spark社区的贡献者、committer,再到PMC member,这一历程充满了挑战与坚持。他以Apache member的身份,贡献了大量代码和文档,在Apache Livy社区更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贡献者,展现了他在开源领域的影响力。
邵赛赛的成长故事揭示了开源世界的特点:慢工出细活。与国内软件公司追求快速迭代不同,开源项目强调深度研究和细致设计。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方案,再到编写文档、代码审查,每一步都需精心规划和执行。这种“慢工”不仅考验技术能力,还要求良好的沟通技巧。在开源社区,沟通是连接开发者的关键,也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邵赛赛观察到,国内开源与国际相比,仍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多数人将开源视为简单的代码分享,缺乏持续贡献和深入参与。而国际开源社区则更看重开源作为商业行为的价值,通过开源教育用户,随后推出付费增强版产品。这种模式在大数据领域尤为常见,如Cloudera、Hortonworks及Databricks等成功案例。
腾讯作为国内活跃的开源参与者,不仅从开源社区获益,也在内部建立了完善的开源管理体系,推动了140多个项目的对外开源,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开源力量。这表明国内企业在开源领域的潜力巨大,关键在于如何整合资源、提升技术实力并有效利用开源带来的机遇。
邵赛赛认为,做开源需要持久的热情和自驱力。持久的热情源于对开源项目的认同和热爱,自驱力则是持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通过深入参与,开发者不仅能提出高质量的解决方案,还能在与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开发者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沟通能力。
邵赛赛的故事告诉我们,投身开源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个人成长的历练。它要求参与者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深入研究的能力和有效的沟通技巧。尽管过程充满孤独和挑战,但开源社区的长期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足以激励有志之士持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