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虎:脑机接口不仅可以用于治疗脑疾病,亦可用于脑电库的搭建
作者头像
  • 白雨思
  • 2022-10-28 00:00:00 3059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的副所长兼脑虎科技的创始人与首席科学家陶虎博士,受邀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透视新科技·脑机互联》栏目,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叶盛教授一同探讨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范围。

大脑作为人体最为复杂的器官,我们对其认知与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面对老龄化的社会趋势,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而现代社会的高压力生活也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和自闭症等疾病频发,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人类的脑健康。

陶虎博士指出,诸如阿尔茨海默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渐冻症)等疾病的挑战在于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现象,即在不应放电时放电过多,或在应放电时未能正常释放信号。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大脑层面,精确识别病变部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便是脑机接口技术。

脑机接口,作为一种将大脑与外部设备直接相连的技术,不仅在神经修复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对于瘫痪、中风、帕金森氏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而言,它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脑机接口技术也是解析大脑工作机制的核心工具,是国际脑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叶盛教授强调,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尤其是癌症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能显著提升治愈率并降低治疗成本。脑机接口技术在筛查神经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监测脑电信号变化,辅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

陶虎博士进一步阐述,脑机接口技术不仅限于医疗设备的创新,还能构建人类脑电数据库。通过记录不同疾病、性别、年龄的脑电波特征,有助于后续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尽管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挑战,如植入电极后的信号衰减、植入过程可能引发的感染与大脑损伤、设备在体内的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这限制了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脑虎科技在九月份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推出了首款集成式颅顶半植入医用级脑机接口产品,采用了具有天然抗菌与可控降解特性的蚕丝蛋白包裹电极,实现微创手术、避免血管干扰,并促进伤口自愈,从而延长设备的工作时间,同时降低植入过程对大脑的损害。

脑虎科技的产品旨在服务于两个主要市场:一是以“脑计划”为基础的研究市场,提供支持基础研究的工具平台;二是具有明确医疗价值的医疗市场,针对特定病症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高位截瘫、失明等。

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有望为渐冻症、高位截瘫、视觉/听觉障碍等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未来,脑虎科技将持续致力于研发更安全、可靠的脑机接口设备,以惠及更多患者。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白雨思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用于脑电亦可搭建接口不仅疾病治疗可以陶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