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重中之重。此目标旨在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在于拥有完整、高效、充满活力及可持续性的结构,这要求我们既要有强大的传统产业作为支撑,又要培育新兴和未来产业,同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我国制造业虽已形成成熟体系,但面临基础制造、核心部件、关键材料等方面的高进口依赖和不足问题。为此,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通过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的方式,即聚焦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可控,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进程。
产业基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针对重点领域,布局产业共性技术中心,加速基础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的研发,推广新型元器件的应用,突破石化、船舶、航空等行业的工业软件,以提高产业生态的丰富性和创新能力。
依托先进的智能制造平台,如浪潮平台,实现生产流程的网络化协同,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
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经济等,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形成国际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动能。同时,构建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特色中小企业集群,推动产业体系差异化发展,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促进产业链群式发展,打造产业增长的新引擎。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格局,夯实产业根基。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产业“新要素”。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创新性、通用性、广泛渗透性和深度融合性为特点,是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力量。重点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材料、智能电动汽车、绿色低碳等产业,打造产业新增长点。通过市场化手段,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壮大,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绿色低碳等产业创新发展,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鼓励地方先行先试。
综上所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需要深化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还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性,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