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湿地日:海康威视携手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在上海守护这个重要“驿站”
作者头像
  • 赵春孟
  • 2023-02-03 00:00:00 3002

保护自然的使者:崇明东滩鸟类的守护者

春风轻拂,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一场生态变迁的序幕。每年初春,雁鸭类候鸟如约而至,它们飞行数千公里,从遥远的南方返回北方和西伯利亚、北极圈附近的繁殖地。2月中旬,这批“旅客”陆续踏上归程,穿越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重要节点——东滩保护区。

东滩保护区不仅是众多候鸟的中途停留地和重要越冬地,更是它们的“驿站”,每年“接待”近百万只候鸟。这片湿地生态系统为迁徙的鸟类提供了宝贵的栖息环境,是名副其实的“鸟类旅馆”。

守护者团队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自然保护区中,有一支默默无闻的团队,他们是保护区的巡护员、工程师,以及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肩负着湿地管理和鸟类种类数量调查的重要职责。他们的工作,如同为候鸟铺设了一条安全的迁徙之路。

刘洁芸,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项目专员,是这群守护者中的一员。她的工作重心在于鸟类监测,记录下来的鸟种、数量、繁殖情况等信息,反映了湿地的栖息地状态和管理的有效性。通过收集更多元的数据,如地形、水位、植被、鸟类食物资源等,团队能够更好地管理湿地环境,确保候鸟能够享受到舒适的生活条件和充足的食物供应。

科技助力生态保护

2021年,海康威视加入到东滩鸟类的守护行列,携手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在WWF的工作区域——东滩保护区北八滧自然中心的栖息地优化区,部署了先进的视频感知设备。这些设备成为了鸟类监测的有力工具,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数据,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互花米草治理与栖息地优化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互花米草的疯长得到了有效控制,鸟类的栖息地得到了优化。清理互花米草,营造小岛、潮沟等,不仅改善了鸟类的栖息环境,还吸引了夏季繁殖的候鸟前来。这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不仅提升了鸟类的生存条件,也为人类的观察活动提供了更佳的视角。

科技与生态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融入,鸟类的观察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望远镜,视频感知设备让工作人员能够更清晰地记录鸟类的行为,特别是繁殖过程中的细节。这不仅丰富了研究人员的数据收集手段,也为制定更为精准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了支持。例如,通过视频监控,工作人员能够迅速统计出成千上万只小天鹅的准确数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守护生态的愿景

对于刘洁芸和其他守护者而言,每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都是对生态保护最直接的见证。随着东滩保护区鸟类种类和数量的显著增加,包括勺嘴鹬、笑鸥、卷羽鹈鹕、中华凤头燕鸥在内的珍稀鸟类纷纷造访,证明了这片湿地正在恢复其生态价值。然而,他们的关注点不仅仅局限于物种的多样性,更在于长期的生态管理目标,确保湿地的功能得以持续,为候鸟提供可靠的栖息、越冬和繁殖场所。

未来的展望

在世界湿地日这一天,海康威视与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WWF共同致力于开发鸟类智能识别系统,旨在利用科技的力量,进一步提升鸟类监测效率,为湿地生态的保护与恢复注入智慧的动能。通过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我们期待能够见证更多鸟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瞬间,守护这片宝贵的生态宝地,为人类与自然共享一个更加绿色、健康的未来。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赵春孟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海康威视湿地上海基金会驿站守护携手地球重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