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工智能领域的革新之作——“ChatGPT”聊天机器人风靡全球,其强大的功能覆盖了企业运营、家庭教育、人口预测等多个复杂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为此,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个部门联合制定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正式出台,旨在到2025年,大幅提高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的目标,推广超200种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并聚焦于100种以上的机器人应用案例。
据多位专家在人民网财经访谈中指出,中国在机器人应用领域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与产业引导,中国机器人产业与市场需求正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在“机器换人”的策略下,医疗养老、特种机器人等领域的需求日益增长,政府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
全球机器人市场的规模约为500亿美元,而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收入已达千亿级别,2021年机器人全行业营收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更是达到36.6万台,相比2015年增长了10倍之多。《方案》提及的“机器人密度”指标,即每万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当前已达到246台,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工业领域作为机器人应用的主要阵地,汽车、电子、金属制品、塑料及化工产品等行业已经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机器人应用。
近年来,紫外线消毒机器人、无接触配送机器人等服务类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的扩大。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预测,至202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290亿美元。在这一趋势下,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的杨广中教授团队在多个领域持续探索,包括外科手术、康复辅助、医院与实验室自动化,以及正在研发的自动重症监护病房等,其中部分任务实现了远程操作与自动化执行。
《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加强“机器人+”应用的基础支撑能力,如构建供需对接平台、征集应用解决方案等,旨在通过需求牵引促进技术创新。杨广中教授强调,技术的有效性需依托于终端用户的深度参与,确保机器人能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应用。
在机器人行动控制的准确度与稳定性方面,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扮演着关键角色。业内专家指出,通过攻克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及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创新,可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同时,《方案》还倡导用户单位参与核心技术攻关,共同开发适配性强的机器人产品与系统解决方案。
杭州社会福利中心与广州珠江新城的机器人餐厅实例展示了服务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与商业运营中的应用潜力。人工智能专家张建伟认为,未来应聚焦于将技术驱动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确保人工智能系统成为辅助而非取代人类的工具。在核心部件的研发与产业链的完善之外,强化伦理研究、人才培养与产业合作,也是推动机器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了促进机器人产业的持续繁荣,业内专家建议关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与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向。同时,《方案》强调了多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的工作机制,以及对重点行业机器人应用相关规章制度和伦理的研究,旨在培养引进高端研发与标准化人才,为企业与教育机构搭建更多合作平台,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