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近期报道,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正着手构建一项创新的超低轨卫星星座计划,预计将在2023年9月准备好发射首批卫星。超低轨卫星通常运行于150公里至300公里的高度,相较于传统轨道,这种运行模式能显著降低卫星的设计与发射成本,同时提升信息收集与传递的效率。这使得卫星能够以批量生产的方式更加频繁地发射,适应高密度部署的需求。
以遥感应用为例,采用超低轨卫星可以在不牺牲分辨率的前提下,大幅削减卫星的重量与成本。对于突发的局部冲突或自然灾害,这类卫星能迅速响应,短时间内获取高清晰度的影像数据,显著增强对关键区域信息的获取能力,展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与潜力。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院长宋晓明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发言指出,当前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需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致力于构建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遥感空间基础设施。面对更高分辨率、更短重访周期和更快传输速度的要求,二院将充分发挥其在小卫星、低轨通信及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综合优势,推进超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通过低成本的技术手段,实现与传统轨道卫星相当的探测性能;通过增加卫星数量,提升对事件的响应速度;利用卫星快速批量制造与发射能力,支撑星座的建设和应用效果,打造出特色鲜明、性价比高的超低轨空间基础设施,培育出直接服务于大众的卫星信息产业生态。
负责这一项目的空间工程总体部,曾成功发射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建立我国第一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拥有独立自主的超低轨卫星设计、研发、制造与运营能力。当前,该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首颗卫星的研制工作,目标在2023年9月实现发射。一旦卫星成功入轨,将对超低轨道飞行技术、高分辨率地面成像、星载智能处理及信息直达用户终端等关键技术进行验证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