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2月25日于深圳举行的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首届技术峰会上,开发者工具分论坛汇集了业界精英与学术领袖,共同探讨OpenHarmony在开发者工具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华为软件IDE实验室主任蒋奕在论坛上以开场致辞,聚焦于OpenHarmony生态的早期阶段与开发者需求。他指出,随着大量高质量应用的迅速接入,预计覆盖过亿级用户,开发者迫切需要强大的生态支撑工具,以加速开发周期并确保应用质量。蒋奕强调,构建强大的OpenHarmony应用开发工具链,旨在帮助开发者克服快速上手与高效率应用开发的关键挑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张莉则从新兴软件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出发,提出建模即编程、画图即编程的概念正逐步成为现实。她预见到领域建模语言及其开发平台的广泛应用,并指出IDE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且深度集成。
华为开发者平台首席架构师刘金华深入解析了OpenHarmony生态的三大理念与核心技术,指出生态全面升级,涵盖从应用开发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开发、测试、分发等关键阶段。刘金华介绍了一整套“OpenHarmony开发套件”,旨在聚焦开发流程的五大环节,包括工程管理、代码编辑、编译构建、调试调优和测试,以打造亮点功能。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彭鑫带来了关于“知识驱动的智能辅助开发研究与实践”的演讲。他强调,软件开发中最大的浪费在于知识的重复利用与思考过程,实现系统性的软件智能化开发需要构建一个共建、共享的知识平台,促进代码的持续协同演化。
华为毕昇编译器首席架构师曾建江分享了《毕昇编译器与OpenHarmony RISC-V生态的进展》,阐述了编译技术在软件基础中的重要性及其对OpenHarmony生态健康的贡献。他提到,毕昇编译器在鲲鹏计算产品的商业化中发挥关键作用,并积极参与OpenHarmony生态建设,尤其是对RISC-V平台的支持,已取得显著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王浩宇从Wasm软件生态系统出发,探讨了开源软件生态的安全问题,特别是跨语言、跨平台与跨场景的趋势带来的新攻击面。他呼吁学术界与工业界共同应对新兴软件生态安全的挑战。
诚迈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鸿志事业部高级技术总监陆志刚展示了GDB远程调试在OpenHarmony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强调了这一技术对提高开发者对OpenHarmony系统理解与提升开发效率的重要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孙海龙在《群智驱动的系统软件开源生态构建与治理》中提出了构建开源生态的有效途径与群智方法的重要性。他强调,通过创新的群智化社区构建、持续生态治理与全链式安全评估,以及研发支撑工具与系统,可以为泛在操作系统生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OpenHarmony Compiler SIG 组长鲜余强详细介绍了方舟编译器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及其在OpenHarmony生态中的应用成果,指出ArkCompiler致力于为OpenHarmony应用提供卓越的编程语言生态与开发运行体验。
百度代码服务团队经理彭云鹏介绍了现代化编程现场的定义与实践成果,强调了通过先进技术赋能研发场景,实现软件研发生产力升级的必要性。
会议尾声,来自多家企业和高校的专家代表汇聚一堂,围绕“下一代开发者工具”展开热烈讨论,共同描绘软件开发工具的未来愿景,展望构建开源软件开发工具新格局的可能性。
此论坛的成功举行不仅加深了开发者对OpenHarmony系统的理解,还促进了提高OpenHarmony系统和应用开发效率,为构建未来开源软件开发工具的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