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这个样子的机器人才是你心中的机器人?
作者头像
  • 川蜀无人机
  • 2023-03-20 18:12:00 3026

赛博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觉醒

赛博文化,这一对未来高科技的想象与对机械文明的深刻反思,正逐渐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社会。在两会的讨论中,小米的首席执行官雷军提出,应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则预言,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将超越1:1;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三月宣布,将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这一切迹象表明,人形机器人已不再局限于科幻作品的虚构元素,而是正被塑造为人类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人形机器人的起源与进化

早在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制造了首个名为“Televox”的人形机器人,开启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之路。在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Elektro机器人能以幽默的方式自我介绍,展现了初步的技术水平。然而,由于商业价值有限、成本高昂等因素,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人形机器人再次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为何选择人形设计?人类创造机器人的初衷是为了协助完成重复、乏味及危险的任务。机器人被赋予“奴隶、苦力”的原始意义,意味着它们需适应人类的使用习惯、环境及思考模式。相比之下,人形设计提供了更高程度的兼容性,它模仿人类的身体结构,便于执行与人类相似的操作,同时利用仿生学原理提升效率,使机器人的决策逻辑更加贴近人类思维,显著提升了辅助效果。

当前应用与未来挑战

当前,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率并不高。工业领域更多采用机械臂形式,虽模拟人类手臂,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仿生机器人范畴。服务机器人则倾向于堆砌交互与行动功能,通常不追求设计成人形以增强兼容性。在国外,如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已具备与人类相近的行动与感知能力,能够熟练使用人类物品、适应环境,适用于危险工作,如消防等。特斯拉的机器人甚至能在生产线上制造出与自身相同的机器人,展现了强大的自主能力。然而,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与管理问题,尤其是若将其应用于军事领域,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风险。

面向未来的考量

随着赛博文化的现实化,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人形机器人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但这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包括伦理、安全管理等。全球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制定一致的标准,以确保每个人的安全。我们既拥抱科技带来的变化,期待人形机器人成为生活中的伙伴,也关注信息安全、人身安全等重要议题。只有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成为日常消费品的一部分。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川蜀无人机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机器人样子心中机器这个人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