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一场主题为“科学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的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主办,汇集了来自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的教育界精英,包括教育行政官员、教学研究专家、教材出版人以及来自一线的学校和教师代表共计300多人。特别荣幸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的陶虎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受邀出席,并作了题为《科学育人,科教兴国》的精彩演讲。
陶虎,这位身兼科研工作者、教育者、管理者多重身份的人物,坚信“老师”这一角色最为重要。在他看来,尽管行政职务有任期,科研项目有周期,但教育事业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教育、科技、人才,构成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而研究生教育更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
在论坛上,陶虎分享了他关于微纳传感器领域的独特见解:“我的研究始于探索蚕丝蛋白在传感器制造中的应用。经过十二年的发展,我发现基于蚕丝蛋白的微电子、光学器件与组织工程技术的结合,尤其是柔性脑机接口的开发,前景广阔。”这不仅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创新精神,也展示了科研探索的无限可能。
科研工作如同一次勇敢的探险,不仅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更需要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实验室的工作或许显得单调,但只要心中有梦,眼中充满希望,就一定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未来天地。
实现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承担着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塑造科学理想的重大责任。鼓励学生仰望星空,认识自己的独特价值,回顾历史,珍视每一刻的独特意义,这是陶虎对年轻人的深切寄语。
这场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宴,更是对未来人才培养路径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科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独立人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是探索未知、追求卓越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