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ChatGPT在过去大半年内风靡全球,它被赋予了“无所不知”的光环,许多人对其能力深感敬畏,甚至担忧AI的崛起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理想化。
最近一则新闻引发了公众对ChatGPT-4能力的质疑。被誉为“韦神”的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发布了一道高难度数学题,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数学爱好者尝试解答。出人意料的是,面对这道题目的挑战,ChatGPT-4未能给出正确的解答,多次陷入无法继续计算的状态。相比之下,深圳中学一名初二学生提交的答案却得到了韦东奕的认可,被选为较好的解答示例之一。
这不禁让人发出疑问:“ChatGPT-4的神话要破灭了吗?”难道它只是一个被过度宣传的工具?
不同于其他智能助手如Siri,ChatGPT-4并不依赖搜索引擎检索答案,而是通过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模型来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它基于变换器架构,通过对大量文本数据进行预训练,学习语言的语法、语义、逻辑以及常识等知识。在处理自然语言任务时,ChatGPT-4通过编码器对输入文本进行逐层解析,提取词汇、语法、上下文等特征,生成文本意义的向量。解码器则将这些向量转换为生成文本的概率分布,以生成相应的输出。
然而,ChatGPT-4并非万能。由于其处理能力受限于已有的训练数据,它在面对未曾接触的复杂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例如,那道未解的数学难题,因其解题思路非规律性,ChatGPT-4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无法完成此类非规律性运算。同样地,在医疗、法律等领域,ChatGPT-4也难以替代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因为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基于长期经验积累和情感因素制定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ChatGPT-4作为一个AI模型,并不具备法律主体身份。当前,各国虽在探索AI领域的法律框架,但AI本质上仍被视为工具,而非责任承担者。因此,若因AI提供的信息导致错误决策,最终的责任将由信息接收方承担。
尽管ChatGPT-4展现了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但它仍有局限性。面对复杂问题时,AI的能力受限于其训练数据集。对于需要长期经验和情感判断的领域,AI仍然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同时,AI在法律上的地位和责任归属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因此,我们应该将AI视为辅助工具,合理利用其优势,避免过度依赖或恐惧。正如马云所言,AI技术带来了挑战,但它们是AI时代的起点。在数字时代,智慧、创造力、领导力、担当力和独立思考才是关键竞争力。面对AI的未来发展,我们应保持乐观态度,充分利用其潜力,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