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划2030年首次撞击小行星
作者头像
  • 王珺
  • 2023-04-26 12:48:50 3090

在中国深空探测领域,近地小行星防御计划正成为国际关注焦点。在4月25日召开的首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专家对外公布了其近地小行星防御计划,并公开邀请全球提交首次任务的整体方案及规划。专家指出,这一举措旨在携手国际社会,共同构建应对机制,提升联合监测、预警和防御近地小行星的能力,共同维护地球的普遍安全,为中国在保障地球和人类安全方面作出贡献。

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系统研究院院长陈琦阐述了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历史案例,强调了此类事件的频繁性及其潜在威胁。例如,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墨西哥湾地区,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万亿吨TNT,被认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1908年,一颗直径约5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0万吨TNT,造成了广泛的森林破坏。2013年,一颗直径约18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释放的能量为50万吨TNT,导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约1500人受伤,3000栋房屋受损。尽管已发现的小行星数量有限,但仍有大量可能构成威胁的近地小行星隐藏于浩瀚太空。

面对小行星撞击的潜在威胁,全球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减缓策略,包括动能撞击、核爆炸、引力牵引、附着推离、激光烧蚀和太阳光压推动等。中国已制定近地小行星防御发展蓝图,计划在2030年执行首次动能撞击任务,2030年至2035年间实现推离偏转,最终在2045年前初步具备小行星轨道控制能力。

针对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中国已筛选出10个备选目标,其中最大直径为89米,最小直径为24.3米。预计此任务将实现三大科学目标:揭示撞击目标的动力学演化规律、探测目标的轨道特征、揭示目标的固有特性,如形状、大小、成分和结构,并研究撞击动量传递规律以及地形变化、溅射物分布等撞击效应。

同时,任务还将追求三大工程目标:形成动能撞击在轨处置能力、突破不确定性目标特性下的高速、高精度制导、导航和控制技术、开展撞击效果高精度观测与评估、探索地基监测和天基探测联合评估模式和方法、建设预警与处置决策支持平台,以完善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验证撞击风险应对的业务化运行模式。

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在会议上宣布,面向全球征集近地小行星防御空间处置方案,强调方案需遵循五大原则:确保撞击行动的安全性、选择可达性高的目标、目标具备可观测性、符合特定发射窗口时间以及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一举措旨在促进国际间合作,共同提升对近地小行星的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王珺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小行星撞击我国计划2030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