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技术工人队伍成为了推动“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石。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第十六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不仅表彰了30名杰出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与295名全国技术能手,更是对在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嘉奖。这一系列举措,旨在进一步激发广大技能人才的创新活力与成长潜力。
马小光,一位来自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控铣工,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从一名技校毕业生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物,并荣获了中华技能大奖。他坚信,只要有决心和毅力,静心于岗位学习技能,每个人都能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郑志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特级技师与首席技能专家,其对零部件加工精度的掌控达到了令人惊叹的0.002毫米,相当于发丝的1/40。在“双向互评”政策的推动下,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成长路径更加宽广。郑志明的经历证明,技能的成长空间是无限的,尤其是在政策的支持下,个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被不断打破。
李辉,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的一名继电保护员,以其卓越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成功晋升为高级技能专家,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军人物。他自豪地指出,一线工人的薪酬水平已与部门负责人相当,激励着更多的同事在技能道路上不断攀升。
魏凤云,作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船舶电焊工,她以坚韧与专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面对高要求与潜在的危险性,魏凤云始终坚守岗位,以坚持与毅力克服困难,最终成为“船厂花木兰”,展示了女性在传统男性主导行业中的非凡成就。
郑志明与李辉则分别通过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与优化保护装置性能,展现了工匠精神在实践中的价值。无论是面对微小的误差调整还是高速电气量的精确检测,他们都秉持着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体现了工匠精神的执着与不屈。
在一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这几位技能界的佼佼者共同呼吁,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技能成才之路,通过学习与实践实现人生价值。靳柯娟,安徽阜阳技师学院的院长,分享了学院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建立多元化合作模式,以及“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的教育理念,为培养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她强调,掌握一技之长,是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
这一系列行动与倡议,不仅展示了技能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揭示了技能成长的无限可能与广阔前景。随着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与社会对技能人才价值的进一步认可,未来将有更多人通过学习与实践,让自己的人生因技能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