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尾声,大鹏湾的海面波澜壮阔。
踏入深圳市盐田区一座产业园区内的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编程代码。“我们的目标是解析石斑鱼的基因序列,实施基因筛选,进而培育出生长迅速、体格健硕的鱼苗。”研究院副院级领导人游欣欣边操作边解释。
水产种苗被誉为“渔业的核心”,唯有借助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方能为鱼类的优质育种提供稳固根基。
科技赋能海洋产业并非孤立之举。5月11日,“渔粤向未来”为主题的首届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在热闹开场。深圳多家企业跃跃欲试:
深圳,从渔村蜕变至大都市的奇迹。如今,依海而生的深圳,依托蓬勃的科技创新力,正向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挺进。
紧邻产业园的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一集装箱码头——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凭借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的18米深、475米宽航道,可全年无冻、无淤泥,适配20万吨级船舶通行的条件,码头以“零时差”、“零潮差”的服务标准确保超大型船只高效进出。科技在此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3月12日,跟随“新奥普陀号”的离港,国家管网集团深圳天然气有限公司成功执行液化天然气(LNG)加注船的补给任务,完成三次补液。如果LNG加注船是船舶的“移动加油站”,那么深圳LNG则堪称“加油站的加油站”。这一成就意味着深圳具备本地LNG装船及加注能力,大幅降低了LNG加注公司的运输成本,用技术进步赢得了时间与空间优势。
乘风破浪,不仅体现在港口巨轮的航行,也体现在轻巧冲浪板的设计革新。
电动引擎启动,冲浪板轻盈掠过水面,留下细腻水花。这背后的科技何在?首席科学家段旭鹏手持仪器,细致记录运动数据,测试新一代电动水翼冲浪板的性能。“借助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红利,我们运用流体仿真技术实现产品迭代升级,现已占据全球市场领先地位,实现了所有部件的国产化。”他自豪地说。
借助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水下推进技术、智能控制系统、清洁能源、水翼等科研项目得以蓬勃发展。段旭鹏兴奋地介绍:“这些都是引领未来海洋经济的核心技术!”
探索正确海洋经济发展路径,深圳的答案是:科技驱动下的蓝色经济。
在战略布局上,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透露,深圳已规划11个海洋发展重点区域,建成了6个海洋科技园区,并计划增设9个。
在建设层面,深圳正高标准一体化建设深圳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等设施,以此为基础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在政策层面,深圳市先后制定《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圳市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国际竞争力政策,推动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今年4月,深圳市政协将《关于强化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利用的提案》列为重要议题,由市委书记孟凡利亲自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