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控投资企业中科飞测成功上市,促成半导体国产替代关键一环
作者头像
  • 唐源源
  • 2023-05-24 00:00:00 3014

华控投资旗下中科飞测成功登陆科创板

近日,中科飞测——国内唯一具备自主研发先进封装检测设备和光学三维尺度量测模块及整体设备能力的企业,成功在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为688361。截至上午收盘,公司股价涨幅达到186.44%,市值近220亿元。

中科飞测在国内半导体产业中独树一帜,其检测技术综合实力全球领先。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科飞测的成功上市,不仅有望加速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国产化进程,还可能加快进口替代的步伐。

市场格局与国产化率

在全球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中科飞测作为国产替代的先锋,其成功上市无疑为国产化率的提升注入了强心剂。根据VSLI Research的统计数据,从2016年至2020年间,全球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2.6%,其中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76.5亿元,较前一年增长20.1%。其中,检测设备占据了62.6%的市场份额,量测设备则占33.5%。

在近五年内,中国大陆地区的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市场同样处于高速发展期,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6%,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21亿美元,同比增长24.3%。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中国大陆市场的发展速度显著超越全球平均水平。

国产替代与行业发展

尽管在半导体量检测设备行业,海外寡头企业的市场份额仍然较高,但近年来,全球供应链的紧张态势和国际贸易摩擦,促使国内半导体行业更加重视设备的国产化。中科飞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凭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其成功上市标志着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

国家支持与市场需求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为中科飞测等国产设备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自2017年起,中国政府通过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等一系列政策,将半导体专用设备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目录。在“十四五”规划中,集成电路设计工具、特色工艺突破等成为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为前道量检测设备领域带来了良好机遇。

同时,下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终端应用领域的繁荣推动了晶圆制造产线的建设步伐,从而对前道量检测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据统计,2017年至2020年间,全球新投产的晶圆厂中有26座位于中国大陆,至2020年底,全球晶圆产能达到每月3,184万片,其中中国大陆晶圆产能占比15.8%。

创始人的科研背景与成就

中科飞测的创始人陈鲁,自中科院少年班起步,于美国布朗大学获得光学物理博士学位,之后回到中科院工作,专注于光学仪器设备的研发。在陈鲁的带领下,中科飞测实现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飞跃,成功登陆科创板。虽然IPO只是起点,但国产替代之路依旧充满挑战。

华控基金的战略布局与投资逻辑

华控基金作为中科飞测的股东之一,长期专注于半导体产业链的投资布局,特别是在基础制造能力良好但需要应用技术与产品创新的领域。面对美国《芯片和科技法案》等外部压力以及中国芯片产业的阶段性放缓,华控基金仍坚信在下行周期中,中国中高端芯片产业将有机会实现崛起。其投资逻辑在于对行业长期研究与耐心陪伴,特别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华控基金倾向于投资那些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市场空间大、技术壁垒高的领军企业。

综上所述,中科飞测的成功上市,不仅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国产化进程的加速,也是华控基金在硬科技领域战略布局的成果。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科飞测和华控基金展现了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未来的信心与决心,共同期待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唐源源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一环华控中科促成半导体投资企业替代国产关键上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