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电网乐山供电公司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电网稳定和设备安全。6月9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四川省乐山市的220千伏范坝变电站,观察了一台智能机器人在此执行例行巡检任务的场景。
在能源、电力、通信以及装备、粮食、运输等行业,中国的国有企业广泛分布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领域,它们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近日,记者参与了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走进新国企·改革赋能新发展”采访活动,深入矿山、油田、电厂和车间一线,亲眼见证了传统国有企业在改革驱动下焕发的新活力。
矿山智慧开采
位于辽宁省本溪市的亚洲最大单体铁矿——本钢集团南芬露天矿,坐落在群山怀抱之中。这里,铁矿石的开采几乎全年无休,生产规模庞大。南芬露天矿占地面积约20.91平方公里,现有铁矿石储量近10亿吨,年产能可达1200万吨,本钢集团超过50%的铁矿石来自此地。
在传统矿山的现代化转型中,本钢集团在2021年通过鞍钢的重组,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使矿山实现了质的飞跃。改革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如优化爆破工艺,通过采用间隔器、调整孔网参数和实施混合装药技术等手段,每年可节省成本数十万至数百万不等。去年,南芬露天矿在产量和经营指标上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升了16%。未来,本钢计划研发无人驾驶大卡车及钩机远程操控项目,矿山将步入智慧开采的新时代。
海上油田无人化、少人化
在渤海湾的碧波之上,坐落着一座座巨型海上石油生产平台。中国海油的秦皇岛32-6智能油田生产平台便是其中的代表,它也是中国首个实现智能化管理的海上油田。平台上安装了数百个智能摄像头,全天候实时监控生产数据,实现预警、诊断、优化和决策辅助。此外,管理平台支持油藏、注采和设备设施的智能化远程操控,无人机被用于海洋巡逻、海缆巡检和低空运输任务,大大减少了人工需求,实现了海上油田的无人化与少人化操作。
赵德喜,一位在海上石油工业工作30多年的资深人士,现在担任秦皇岛32-6作业公司的总经理。他见证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并亲身经历了近年来改革带来的显著变化。随着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措施的落地,曾经的老油田焕发新生。渤海油田自2010年油气产量突破3000万吨以来,已经连续稳产13年,并在2021年成功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多个重点工程,如渤中19-6凝析气田、垦利6-1亿吨级油田、渤海油田岸电项目、秦皇岛32-6智能油田建设项目等都在顺利推进中。
火电厂告别传统形象
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沁阳发电分公司通过数字化转型,改变了人们对火电厂的传统认知。在集中控制室内,屏幕上的各项生产指标和机组运行状态清晰可见,两名操作员即可完成全厂调度工作。数字化改造包括智能煤场管理、无人值守的斗轮机和机器人巡检,以及煤质在线检测系统的应用,这使得火电厂不再显得“傻大黑粗”。
沁阳发电成立于2015年,两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投入商业运营。面对投产初期的亏损挑战,企业通过改革措施成功扭亏为盈。煤价高企、调峰能力不足和生产成本高昂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沁阳发电采取了控降煤价、增强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强化内部管理的策略,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通过改革,沁阳发电实现了煤炭采购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调峰效益的显著增长。截至今年4月,公司累计盈利3638万元,创造了3年来同期盈利的新高,成功扭转了亏损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