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范围内AI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科技巨头相继推出了“类ChatGPT”的AI大模型,这一趋势在智能汽车领域尤为显著,尤其在国内市场,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跃入这场技术竞赛。
车企争相拥抱AI大模型
国内多家知名车企如长安、集度、吉利、岚图、红旗、长城、东风日产、零跑等已接入百度文心一言,此外,奔驰与微软合作,将GPT功能引入美国奔驰汽车,通过整合OpenAI与微软的技术,原有车载语音助手实现了升级。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亦紧随其后,申请了与GPT相关的商标,如蔚来“NIOGPT”、小鹏“XPGPT”、理想“MindGPT”。理想汽车更进一步,自研Mind GPT,并将其集成至车机系统“理想同学”。
AI大模型赋能汽车体验
接入大模型的汽车,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人机交互上,展现出更智能、更具人性化的特性。通过与语音助手的对话,用户可以享受更加自然、流畅的交互体验,如获取实时信息、规划行程、解答疑问等。借助大模型的本地化技术,小度车载语音SDK支持免唤醒多路交互、全页面语音控制、全域响应,极大提升了交互的便捷性和体验感。特别是多路同时对话能力,支持8路并发交互,无论驾驶者、副驾或是后排乘客,都能获得个性化的服务。
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差异化
尽管AI大模型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应用展现出一定的革新,但其价值主要集中在语义识别的提升上。目前,国内汽车品牌的智能语音助手已较为成熟,大模型的加入虽能带来一定程度的体验优化,但提升幅度有限。此外,技术的成功落地与规模化应用,还需考虑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市场竞争态势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自动驾驶的先行者
在智能驾驶领域,AI大模型的应用则展现出更大的潜力。以特斯拉为例,其早在2019年便引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Transformer大模型,应用于感知预测,并在2021年的AI DAY上展示基于Transformer的BEV感知方案。这标志着AI大模型技术首次在自动驾驶行业中的应用,对实现“重感知,轻地图”的纯视觉路线具有关键意义。然而,尽管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事故频发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汽车制造商积极布局AI大模型技术,旨在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尤其是在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方面。然而,大模型的应用在带来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落地与用户体验提升的挑战。对于未来的探索,不仅需要关注技术本身的发展,还需考虑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大模型的潜力,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户体验提升。同时,自动驾驶领域的突破,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速技术迭代与应用实践,以期实现更为智能、安全的出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