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起,外部会议、内部研讨、课题推进与疫情后的工作补集成为他的日常,时间几乎被工作占据。作为北京邮电大学的教授,邓中亮在导航定位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开启服务,与GPS、格洛纳斯、伽利略系统共享全球版图。这一时期,邓中亮及其团队的导航定位研究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奖”,并在天地一体化、北斗+5G的应用场景中持续扩大影响。
邓中亮认为,互联网重塑了生活方式,位置网和时空大数据将重塑整个世界。北斗与5G的深度结合,使通信与高精度定位融为一体。北斗作为“天上的网”,解决时空高精度问题;5G则作为“地上的网”,实现数据高速传输,提供快速响应。二者相辅相成,产生了海量高精度、高时效的地理时空大数据,实现了信号、信息、设施、应用等层面的深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多年前,一位在北京鸟巢游玩时与家人走散的老太太的故事,至今仍令邓中亮记忆犹新。若当时有精准的位置导航服务,她本不必等到第三天才能被找到。邓中亮指出,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生活,而位置服务将在未来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北斗系统全球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服务可用性高达99%,这使其在准确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5G网络则以其大带宽、低时延的特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输速度,使得定位能力提升至亚米级。两者结合,为各类应用场景提供了强大支持。
2006年,科技部启动了旨在构建天地一体时空定位系统的“羲和”计划,旨在解决室内定位问题,提高卫星定位性能和精度,实现从室外到室内的定位全覆盖。邓中亮担任该计划的室内导航系统负责人,他领导团队自主研发出TC-OFDM定位与通信融合的导航一体化新型信号体制和高精度定位技术,将移动通信网转变为既能通信又能高精度定位的网络。
邓中亮热衷于挑战,他将这种精神贯穿于从求学到回国后的科研生涯中。2003年回国后,他面临如何确定研究方向的关键决策。他选择了开拓导航与通信技术结合的新领域,而非随波逐流。他意识到,只有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研究,才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邓中亮和他的团队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整个导航通信产业链的发展。他们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发了一系列终端、基站、平台等设备,并探索了北斗与5G通导融合的室内外混合智能定位测试,应用于商场室内导航、大型室内停车位寻找、共享停车、智慧医疗、大型综合体室内导航等领域,为灾害救援、矿井、地下工程等场景提供了更精准的定位服务。
展望未来,邓中亮认为定位技术正从“强大的卫星、聪明的终端”迈向“强大的网络、聪明的服务”,定位导航的产业化将逐步走向位置服务的商业化。在可信、安全、智慧的时代背景下,位置导航技术将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