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中,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年正积极投身于古籍保护工作中,他们的身影在泛黄的书页中熠熠生辉,青春的力量在古老的书籍中激荡。
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就读的大二学生张巍耀,放弃了暑期返乡的机会,选择留在昆明,与古籍相伴。他积极参与云南省图书馆的古籍普查工作,不仅加深了对文献学的理解,还发现了与明年的学年论文研究主题相契合的历史资料。在普查过程中,张巍耀体验到了文献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感受到了文献工作者在文献保护中的伟大贡献。
同时,毋婕,一位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攻读研究生的学生,首次担任古籍普查志愿者,她的工作地点位于曲靖市图书馆。在这个过程中,毋婕不仅体验到了古籍普查的繁琐与严谨,更是在普查《西学十六种》等珍贵文献时,感受到了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丰富内涵。
两位青年在短短十个工作日中,与图书馆员合作,共同完成了639部共计7055册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他们的参与不仅为古籍保护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后续的古籍保护、利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首都图书馆,90后的古籍修复师刘鎏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古书古画延长了寿命。从学习绘画的专业背景出发,她对能与珍贵文物亲密接触的古籍修复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鎏跟随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习,专注于古书古画的修复技艺,力求为每一部破损的古籍赋予新生。
面对古籍的酸化问题,刘鎏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脱酸处理,确保修复过程既安全又有效。她亲自试验,用矿物颜料染制绫子,以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确保修复后的古籍不仅外观和谐,更能完整保存历史信息。此外,揉面技能的掌握,使得除尘过程更为精细,保证了修复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80后的吕亚峰,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古籍保护,为古籍的“藏”与“用”之间找到了平衡之道。他认识到,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古籍从物理形态转换为电子形态,实现长期保存、便捷复制、快速检索等功能。
吕亚峰团队采用了非接触式高清扫描仪,确保每一页古籍的图像质量,同时使用冷光源避免对纸张造成损害。之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扫描结果进行文字识别,再由人工审核确保准确性。最终,将高清图片与文本合并,形成便于查阅的文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籍保护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自动断句、自动翻译、自动标引、自动校对等,古籍保护进入了智能化时代。吕亚峰期待进一步开发深度知识图谱,让古籍蕴含的智慧、文化与思想更加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群青年在古籍保护的道路上,不仅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为古籍的传承与利用开辟了新的路径。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古籍保护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