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脑血管疾病成为导致成人死亡及残疾的主要原因,尤其以大血管堵塞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其致死致残率极高。当前,动脉取栓手术被认为是治疗脑卒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国际间对于该治疗的具体操作流程存在分歧。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刘建民教授团队,与全球多个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了一项基于单个受试者数据的荟萃分析,旨在解决这一争议。该研究的重要成果于8月26日在《柳叶刀》杂志上发布。
关于脑卒中动脉取栓手术,有观点指出,直接手术取栓或先进行静脉溶栓再手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延长取栓时间,并增加治疗成本。202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首次报道了刘建民教授团队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随后,全球范围内又有五项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相继发表,但它们的最终结论并不一致。鉴于此,需要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指导全球脑卒中临床实践。
基于上述背景,刘建民教授及其荷兰、瑞士等国的合作者,共同发起了一项全球范围内的研究,旨在结合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并深入探讨亚组差异。这项研究覆盖了来自中国、荷兰、瑞士等八个国家的207个研究中心,共计2314名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法之间的差异极其微小,仅为1.7%,意味着每实施57例桥接取栓手术,才有可能使一名患者受益。
据悉,荟萃分析是医学领域中最高级别的证据类型,是临床医学中最为可靠的研究证据之一。在这项研究成果中,中国三个研究团队的85家中心的研究人员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研究数据。目前,团队正继续进行相关的亚组研究工作,以进一步探索个体化治疗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