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创新对于细胞交互和活体组织的刺激具有重大医疗应用价值,比如精准药物输送与促进伤口快速愈合。然而,以往的此类设备均需外接电源支持其功能运转。此前,业界一直未能找到在微观级别上有效提供电力的解决方案。
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牛津大学化学系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微小的电源,能够调控培养的人类神经细胞的活性。他们借鉴电鳗的发电原理,设计出一种利用内部离子浓度梯度产生能量的装置。该电源由一系列纳升级别的导电水凝胶液滴构成,每个液滴内含有不同成分,从而形成盐浓度梯度。相邻液滴间由脂质双层隔开,既提供物理支撑,又能阻止离子流动。
通过将此结构冷却至4℃并调整周围环境,可引发电能产生。此时,脂质双层的稳定性被破坏,液滴间的水凝胶得以连接,离子在两端高盐液滴与中间低盐液滴间移动,进而释放能量转化为电能,为水凝胶结构供电,使其成为外部组件的理想电源。
在实验中,激活的液滴电源持续释放电流超过30分钟,单个50纳升液滴的单元最高输出功率可达65纳瓦。即使存放36小时后,仍能保持稳定的电流输出。此外,该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串联多个纳升大小的导电水凝胶液滴单元,可显著提升电压和电流,甚至串联20个单元即可点亮一个发光二极管,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
这项技术对细胞交互与组织刺激具有重要意义,如精准药物投递与加速伤口愈合。然而,过去这类设备依赖外部电源运作。此前,业界未能找到在微观层次上有效供电的途径。
为解决此问题,牛津大学化学系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款微电源,能调节培养的人类神经细胞的活动。灵感源自电鳗的发电机制,该电源通过构建离子浓度梯度来产生能量。电源由一系列纳升大小的导电水凝胶液滴组成,每个液滴内含不同成分,形成盐浓度差异。相邻液滴间通过脂质双层隔离,后者提供物理支撑并防止离子流通。
通过低温处理与环境调整,电源可产生电能。此时,脂质双层结构不稳定,液滴间形成连续的水凝胶,离子在两端高盐液滴与中间低盐液滴间移动,释放能量转换为电能,驱动水凝胶结构作为外设电源。
实验显示,激活的液滴电源能持续输出电流超过30分钟,单个50纳升液滴的单元最大输出功率为65纳瓦。存放36小时后,电流输出稳定不变。此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串联纳升大小的导电水凝胶液滴单元,可大幅提升电压和电流,甚至串联20个单元即可点亮发光二极管,展现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