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的金秋时节,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拉开帷幕,汇聚了全球领先的智能科技成果。其中,N2馆的智能建造展区成为关注焦点,尤其是展出的一款名为“浮水机器人”的创新产品,以其独特设计和应用潜力,吸引了众多科技媒体的目光。
这款由中建二局西南公司研发的“浮水机器人”,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外观类似于遥控汽车,其主要功能在于城市地下污水管网的智能检测与修复。这是该技术首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展示了其在非开挖智能修复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浮水机器人”在水池中漂浮,其操作过程简洁高效。通过平板设备,实时同步显示水池周围的图像,直观展示了其在暗河、沙地沼泽等恶劣环境下的作业能力。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地下污水管网的维护工作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大大提升了效率和效果。
地下污水管网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对于保障城市运行至关重要。传统的管网改造往往需要大面积开挖,不仅耗时长、影响交通,还可能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而“浮水机器人”为代表的非开挖智能修复技术,则提供了更为环保、高效的解决方案。
与以往的机器人相比,“浮水机器人”突破了下水作业的局限,尤其适用于直径600-3000毫米的城镇市政排水管道、暗渠、明渠等高水位环境。其能快速捕捉周围环境及缺陷图片,并生成详细报告,为后续的智能修复提供精准依据,实现了地下管道的全程智能检测与修复,显著降低了施工周期和成本,提高了修复质量。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多个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包括重庆綦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成都生物城污水处理厂项目、成都绕城内市政排水管网重大病害治理项目以及岳阳长江大保护项目等。实践证明,采用“浮水机器人”进行管网维护,不仅能大幅缩短施工时间,降低成本,还能有效提升修复效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随着智能科技的不断进步,此类创新技术的应用将日益广泛,为解决城市复杂环境下的基础设施维护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未来,“浮水机器人”及其背后的非开挖智能修复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卓越的价值,推动城市智能化建设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