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5日至6日的世界前沿科技大会上,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讨论和解答汇聚一堂,为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提供了深入洞察。作为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大会不仅成为国际间科技交流的桥梁,也成为了解最新科技动态和对接全球科技需求的高端平台。
超材料,这一由物理、材料、电子和信息等多个学科融合的前沿技术,以其独特的构建方式和非凡的物理性能,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材料的理解。过去十年间,超材料的研究成果展现了它们重构世界的能力,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
超材料是一种人工创造的材料,其物理属性源自于精心设计的结构而非材料成分本身。它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材料设计思路,为颠覆性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吸引了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广泛关注。随着左手材料、“隐身斗篷”、完美透镜等典型应用的涌现,超材料在光学、通信、国防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此外,电磁、力学、声学和热学等不同领域的超材料不断涌现,共同构成了新材料发展的新趋势。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脑科学领域的一大突破,正逐渐成为肢体康复领域的关键工具。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在大会上分享了这一技术在医疗级和消费级场景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它在康复领域的实际成效。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直接连接大脑和外部设备,实现了对人类意识的精准解读和反馈控制,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康复可能性。在临床实践中,脑机控制神经肌肉刺激已取得显著进展,预示着康复医学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同样需要标准化工作的强力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强调了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电力行业的减排挑战。他提出,构建风光水储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是关键策略,并着重指出应从扩容、增效、提质三个方面入手,以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和升级。
标准化工作作为政策执行和市场化的关键工具,在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孙亮指出,标准不仅是实现节能降碳的重要约束手段,更是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通过制定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可以有效摸清碳排放的“家底”,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相关标准则为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旨在全面覆盖、多维度、多层次地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世界前沿科技大会不仅是一场关于技术创新的盛宴,更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深刻探讨。从超材料的科学革命到脑机接口的康复革新,再到标准化工作对“双碳”目标的驱动,这场盛会汇集了全球智慧,共同绘制出一幅未来科技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