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9月11日电(记者张佳欣) 近日,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领衔的研究揭示了生物体尺寸演变的新视角。该研究指出,生物正在趋向于缩小,这一现象是由物种更替与内部变化的双重驱动。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科学》杂志,对理解生物如何应对人类世时期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先前的研究已指出,大型鱼类的数量在竞技比赛中显著减少,受威胁物种中不乏大型个体。本次研究进一步整合了这一发现,通过分析全球范围内60年来的动植物数据,发现物种尺寸的变化不仅源于内部进化导致个体变小,也包括较大物种被较小物种取代的现象。
举例而言,研究团队观察到,在某些区域,刺鳐(俗称“黄貂鱼”)的体型呈现缩小趋势,与此同时,鲭鱼等小型鱼类的种群数量则在增长。尤其在鱼类中,体型缩小现象较为普遍,而在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等其他生物群体中,尺寸变化则更加多样化。
研究者指出,物种群体的观察揭示了一种复杂性:一部分生物体型增大,而另一部分则缩小。这一发现表明,当大型生物消失时,较小生物会填补空缺,但也会消耗有限资源。为了深入了解人类体型随时间变化的机制,我们必须探索这种复杂性背后的原因。
研究还揭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在保持生命总量(即生物量)不变的前提下,大型生物体被大量小型生物体取代。这一发现强化了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即通过维持特定栖息地内物种生物量的稳定性来应对变化。
总之,这项研究提供了生物体尺寸演变的新见解,强调了物种更替与内部变化对生物大小影响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系统在面对挑战时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