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碱地变良田的征途中,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刘兆辉及其团队成功将荒芜的盐碱地转化为丰饶的“吨粮田”。这一壮举不仅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绽放光彩,更在盐碱地综合治理领域树立了里程碑。
为了将盐碱地转化为肥沃农田,研究团队选择了滨海盐碱地作为实验对象。通过施用有机肥、优化有机无机配比、合理运用改良剂以及精心挑选种植模式,他们深入研究了不同培肥改良技术对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揭示了盐碱地改良的科学路径,更为我国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环渤海地区约4000万亩盐碱耕地,面临着盐碱胁迫、土壤结构不佳及水资源紧张等多重挑战。然而,提升这些土地的耕地质量和产能潜力巨大。若能有效提升1至2个等级,预计将增产粮食600多万吨,这无疑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盐碱耕地质量和产能的协同提升并非易事,需要综合考虑水、土、植物等多因素的互动作用。通过水盐调控、生物改良、农艺优化和化学处理等多维度技术手段,研究团队为滨海盐碱地量身定制了十余种技术与模式,旨在打造可供借鉴、复制的成功案例。
为实现这一目标,项目集结了包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等在内的十家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的力量。通过跨学科合作,团队不仅在耐盐品种筛选、土壤降盐培肥、种植制度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还成功提升了盐碱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盐分浓度,并研发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和产品。
面对盐碱地的广阔前景,刘兆辉团队已设定新的目标,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创新盐碱地综合产能提升关键技术,建立环渤海盐碱地土壤数据库,研发新型改良剂和肥料产品,集成构建高效的技术模式,以期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创建核心示范区,提升耕地质量,提高作物产量,最终将更多的盐碱地转变为“吨粮田”。
刘兆辉团队的故事,不仅是对盐碱地改良的科学探索,更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通过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他们不仅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能,也为全球面临类似挑战的地区带来了希望之光。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力量展现出了改变自然、造福人类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