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CCUS科技公司清捕零碳携手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了一种具有“吸碳”功能的固碳预拌混凝土。这一创新成果已通过华测检测的专业评估,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固碳预拌混凝土建材碳足迹证书的产品。依据第三方权威计算,相较于普通预拌混凝土,固碳预拌混凝土每立方可减少约7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
CTI华测检测作为此次碳足迹认证的权威机构,对清捕零碳位于浙江湖州的二氧化碳矿化利用预拌混凝土建材生产基地进行了严格审核。按照《PAS 2050:2011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华测检测全面考察了从原材料获取、生产过程到运输等各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精确计算出产品的“摇篮到大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该固碳预拌混凝土技术以普通预拌混凝土为基础,结合工业源排放的CO2捕集与注入,通过微晶矿化过程使CO2永久封存于混凝土内部。此外,该技术还能通过减少传统工艺中的水泥用量,降低成本并提升混凝土性能。
经过评估,固碳预拌混凝土与传统工艺相比,每立方可减少约70千克二氧化碳,相当于降低了生产阶段碳足迹的20%以上。根据《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CCUS技术对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至关重要,有助于构建低碳工业体系,并可能产生负排放效应。据统计,中国当前规划和运营的CCUS示范项目近百家,覆盖电力、油气、化工、水泥、钢铁等众多行业。预计到2030年,CCUS减排需求将达到0.2亿至4.08亿吨,寻找捕集二氧化碳的高价值封存利用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中国预拌混凝土产量达到32.9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6%。通过二氧化碳矿化技术生产的预拌混凝土,每年的二氧化碳封存利用潜力预计可达约2000万吨以上。
清捕零碳自主研发的“CLEANCARBON CO2 Mineralization”技术体系下,固碳预拌混凝土已在国家电网浙江电力公司在湖州安吉开发区新建的零碳变电站中实现首次大规模应用。清捕零碳联合创始人兼CEO赵超表示,预拌混凝土的生产和供应受时间和运输距离限制,行业呈现出区域化、小型化、低集中度的特点。通过在湖州的固碳预拌混凝土生产基地实施自主研发的技术工艺体系,清捕零碳构建了可计量、可移动、可组合的二氧化碳矿化利用设备,为改造升级传统工厂提供了一套灵活高效、易于实施的解决方案。
混凝土作为建筑业的核心材料,其发展对整个建材行业具有深远影响。面对“双碳”目标,混凝土的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建材产业的关键动力。固碳预拌混凝土在国内的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国CCUS技术在预拌混凝土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串联起能源、工业与建筑等多行业的低碳链条,为CCU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产业化布局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减少建筑领域的隐含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