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未来产业的预测变得尤为重要。近日,在第十一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的主论坛——川渝科技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未来新型能源、生命科学、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领域的前沿科技,以及它们如何驱动产业变革,助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此次论坛上,《颠覆性技术前瞻(2023)》报告指出,人工智能、通用量子计算机、6G通信、生物打印等17项技术被认定为有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颠覆性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有望重塑产业格局,还将在推动现代化体系建设、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强调了石墨烯材料在未来的无限潜力。作为世界上最轻、最薄且拥有最佳导电和导热性能的材料,石墨烯在低成本规模化制备、低成本批量剥离转移技术上的突破,将对其应用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展望了6G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它将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催生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张平强调,6G技术的演进本质上是需求、理论、技术、产业相互作用并不断迭代完善的过程,它将成为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认为,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新一代生物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产业价值。这一技术将在绿色制造、健康诊疗、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物安全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多位专家一致认为,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布局未来产业的关键在于紧密围绕产业需求,走自主创新之路。刘忠范院士提出,科研成果应能够“上书架”或“上货架”,避免仅停留在研发平台阶段,强调市场机制和竞争环境对于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张平院士则强调了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模式,倡导建立开放的技术联盟,以应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挑战。
此次论坛汇聚了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与前瞻思考,强调了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革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布局,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