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海口11月25日电,于海南省文昌市举办的2023年文昌国际航空航天论坛开幕之际,《中国遥感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年)》正式亮相。这份蓝皮书揭示,中国的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总额达到了惊人的2300亿元。
这份蓝皮书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与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共同编纂。通过运用精确的数据和数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蓝皮书量化了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旨在全面呈现中国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如何驱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助力中国现代化进程,并向全球展示其成就。
报告亮点之一在于其对经济社会贡献度的深入分析。数据显示,2022年,该产业对经济的总贡献度为230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约为420亿元,间接经济效益约570亿元,而带动的经济效益则高达1330亿元。这表明中国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不仅自身壮大,还对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显著的推动力。
在产业规模及结构方面,中国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链条完善。2022年的420亿元直接经济效益中,上游卫星制造和发射产出占261亿元,中游地面接收处理产出为9亿元,下游产品及应用服务产出则为150亿元。这充分展现了产业的多层次发展和协同效应。
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方面,国产遥感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广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持。据报告,通过应用遥感技术,2022年全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减少了120亿元,显著提高了政府的治理效率。
此外,中国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也在加速。通过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国际版),中国正与全球伙伴共享发展成果,向国际社会开放数据资源。为了促进这一进程,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国际版)已启动全球合作计划,邀请各国机构成为数据节点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全球遥感数据共享。
在开幕式上,国家航天局、中国气象局向老挝国立大学、孟加拉国贾格纳特大学、塞尔维亚BioSense研究所、哈萨克斯坦国家空间研究和技术中心等首批国际用户单位授予了平台使用权,标志着中国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此次论坛和蓝皮书的发布,中国展示了其在遥感卫星及应用领域的强大实力与开放姿态,旨在与全球伙伴携手,共同推动科技进步与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