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革新时代】
在2023世界5G大会举办的“5G与未来中医药发展战略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提出了一个愿景:构建一个全面展现国人体质状况的“中国人体质全景图”。这一设想旨在通过交互界面,使每个人都能深入理解自身的体质特性,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健康管理。
本次论坛于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及国际化发展”的主题展开,汇聚了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共同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如何赋能中医文化传播与创新。
当前,公众对“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念认知日益加深,中医药在预防疾病、促进康复及保健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助力中医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王琦指出,通过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与基因组学研究,已将中国人体质细分为九类,包括平和、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体质,并对应了相应的疾病范畴。他解释,体质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个体差异,体现着对环境的适应性、疾病易感性和疾病发展趋向的独特性。遗传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个体体质的多样性。
研究人员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结合5150例人脸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数据,识别出九类体质的面部特征,如湿热体质者面部油脂分泌旺盛,红外图像中呈现高亮度,尤其以三角区域最为显著,易引发痤疮问题。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于2009年4月被纳入中华中医药学会行业标准,至今已在235家中医院的“治未病”协作组、千余家高校和医疗机构广泛应用,成为体质辨识的重要工具。
展望未来,王琦强调,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和AI等现代科技,中医药和中医体质学有望惠及更多民众,推动形成“自主自助式”的健康管理新模式。“中国人体质全景图”即是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数字化各类型体质特征,借助智能算法实现个性化健康管理指导的关键一步。通过多特征融合分析与隐含关系挖掘,构建以九类体质为基准的综合模型,深度解析不同体质间的内在联系。
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药诊疗体系正借力现代科技,实现智能化转型,如远程医疗、针灸智能设备和睡眠管理系统等已成功应用于实践。
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负责人胡镜清认为,新技术的引入是对中医诊疗模式的有效补充与优化。传统中医依赖医者的主观判断,而现代技术则通过分析中医药技术装备数据实现精准诊断。构建的远程医疗、针灸智能系统等,均已投入实际应用,展现出科技与中医融合的广阔前景。
此论坛的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医药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也为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新思路,预示着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将为全球健康带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