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写作为传统文学格局提供新经验
作者头像
  • 童琪
  • 2023-12-09 10:42:45 3028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中国蓬勃发展,广泛应用于医疗、交通、生产、教育等多个领域,催生了如人工智能医疗系统、家居、汽车以及教学系统等创新事物,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同时,人工智能也在探索与文学的融合,展现其从技术驱动向内在主体性发展的趋势。

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尝试愈发频繁,特别是在新世纪,随着技术的全面进步,人工智能创作展现出勃勃生机,旨在重塑文学生产链。2017年5月19日,微软小冰发布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一事件不仅引发热议,也成为了审视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重要视角。学者们对此态度各异:一方面认为人工智能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形式和可能性;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关注创作的质量与主体性,对人工智能创作持批判与疑虑态度。

在我看来,作为科技进步的一部分,人工智能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必然重塑文化生态。科技进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人工智能写作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手段,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创作的意义、价值及其对传统文学的影响,规范引导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工智能写作正处于转型期,面临多重挑战。首要问题是人工智能写作能否超越形式创新的层次,获得更为深远的文学地位。人工智能写作实质上依赖于算法模型,通过数据归纳、组合生成文本,虽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创作途径,却未能创造出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其作品往往局限于已有文学框架,缺乏深度的思辨与现场感,导致文本内涵浅薄、创作严肃性不足。

当前,人工智能写作受限于工作原理,难以有效应对时代变迁,无法捕捉社会动态与新事物,这限制了其成为主流文学范式的潜力。例如,非虚构文学以其真实性和时代感,成为观察社会的窗口,但人工智能在表现新举措、新风貌、新人物、新典型方面仍显不足。

尽管如此,人工智能与文学的融合为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从历史角度看,每一次学术思潮的涌现、新技术的引入都对文学产生了影响。人工智能虽未成熟,但已对传统文学格局产生冲击,值得深入研究与反思。

在创作层面,人工智能写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作家创作惰性增加,形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和同质化现象。从接受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使文学创作过程更加直观、易操作,赋予读者参与创作的新角色,但也可能削弱文学的神圣感与神秘感,影响艺术效果。

面对人工智能写作的局限与冲击,我们应以开放心态,既看到其价值也认识到不足,探索建立新的文学规范体系。人工智能与文学的互动不仅揭示了文学发展的新样态,也是未来文化发展中值得持续关注与探讨的议题。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童琪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人工智能格局作为传统经验提供文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