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和蟾,体色大有文章
作者头像
  • 黄椿杰
  • 2023-12-25 16:37:41 3076

【探索自然奇观】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0日讯(记者张梦然报道)自然界中的蛙和蟾以其独特且多变的体色著称。这些生物体色不仅包含警示捕食者其毒性特征的鲜明色彩,还展现出适应环境的巧妙伪装。《自然·通讯》杂志于19日发布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揭示了蛙和蟾体色的奥秘,指出其变化不仅关乎生物个体的生存策略,更可能影响它们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存能力。

无尾目,即蛙和蟾科,包含了超过5000个物种,它们在色彩上呈现出惊人的多样性。以往的研究已表明,体色在其他动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要全面探究这一现象需对众多物种进行广泛的环境条件测试。德国马尔堡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收集来自全球各地的3059个物种数据,包括泛树蛙、迷彩箭毒蛙、红带蛙和玻璃蛙等,旨在深入了解这些两栖动物体色的变化规律。

研究团队发现,蛙和蟾在较冷地区的体色通常较为暗淡。令人感兴趣的发现是,在面临紫外线B(UVB)辐射压力和病原体感染风险较高的地区,如马达加斯加、秘鲁和厄瓜多尔等地,这些动物同样倾向于具有较暗的体色。这表明,体色的变化可能与环境压力和适应机制紧密相关。

研究结果还揭示,颜色明亮的蛙和蟾可能适应较高温度环境,但这种适应性也可能使它们在面对病原体如两栖类壶菌以及UVB辐射时更为脆弱。此外,研究指出,不同环境条件下,这些因素对体色的影响存在差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病原体入侵导致两栖动物种群规模缩减的趋势日益显著,这些发现对于预测特定蛙和蟾物种的脆弱性以及它们未来的栖息地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理解体色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科学家们有望为保护这些珍贵的生态资源提供更精准的策略。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黄椿杰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大有文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