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引人关注的低碳阅读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积极参与。此活动由成都“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发起,旨在增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对低碳生活的认知与实践,携手促进绿色发展的步伐。
市民吴韦星分享道:“今天又累计了6个积分,只需再积攒70多分,我就能兑换熊猫基地的门票了。”通过“碳惠天府”小程序累积“碳积分”,为她的低碳出行增添了不少趣味。成都的绿色低碳理念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乘坐公交、骑行共享单车、步行,到参与环保随手拍等活动,都体现了城市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成都打造的“碳惠天府”平台,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与奖励机制,激发了民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积极性。目前,该平台的用户数量已突破220万大关。
成都正以绿色低碳理念激发产业活力,今年以来,新增新能源汽车达17万辆,新建充电桩共计3.9万个。按照计划,到2025年,成都预计将实现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80万辆,公共领域电动化率达到80%的目标。
在郫都区一家新能源汽车创新生产中心内,员工们正加班加点投入生产,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这家企业专注于新能源专用车底盘设计、电气系统集成及整车控制、智能网联信息技术,其副总经理曾理波表示,企业近期接到了一笔价值1000多万元的纯电动勾臂车订单,所有员工正全力确保产品的按时交付。近年来,成都聚焦“双碳”产业新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除新能源汽车外,成都还大力发展光伏、锂电、节能环保产业,旨在构建绿色经济体系。预计今年,成都将完成绿色低碳产业项目投资250亿元,绿色低碳产业产值有望突破2600亿元大关。
本文由本报记者李晓东与本刊通讯员朱玥蓉、刘依林共同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