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成付费唯一选择 二维码何以成了“拦路码”?
作者头像
  • 谢觉
  • 2024-01-01 14:23:48 3063

调查聚焦:二维码服务的便利与挑战

背景与动机

北京市平谷区的王女士在体验停车场扫码支付服务时,遭遇了手机自动关机后无法继续完成支付的尴尬局面。这一事件引发了她对当前社会生活依赖二维码支付现象的深切反思。王女士指出,从停车、点餐到缴费,二维码几乎无处不在,有时甚至成为唯一的服务方式,让公众深感不便。她质疑,这种趋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深入调查

记者随后对北京市林听女士的遭遇进行了调查。林听在某商场停车场尝试扫码支付停车费时,发现二维码链接到了商场的公众号,不仅需要关注成为会员,还需提供个人信息,如手机号、生日、姓名,才能完成支付。这繁琐的过程让林听及其他消费者倍感困扰。

社会反响与问题凸显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大量消费者对于二维码支付的诸多问题表达了不满。这些问题包括:

  • 支付方式单一:部分场所仅提供扫码支付,拒收现金,限制了消费者的支付选择。
  • 信息收集过度:在扫码过程中,商家强制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包括生日、健康状况、通讯录等,且未明确告知信息用途。
  • 广告干扰:扫码后频繁出现广告弹窗,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且难以取消。

法律视角与专家观点

华东政法大学的任超教授指出,商家通过强制关注公众号、收集个人信息等行为,实际上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的权利。北京理工大学的孟强教授强调,商家在提供扫码服务时,应确保服务的便利性,避免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同时也必须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合理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信息。

监管与应对

为解决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已采取行动。2023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了扫码支付新骗局,同年6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的消费监督工作。多地网信办、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了约谈和提醒,同时出台了相关指导文件,旨在规范扫码消费服务,保护消费者权益。

结语

二维码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产物,本应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但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忽视。从王女士到林听的经历,再到众多消费者的反馈,都揭示了二维码服务中存在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消费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更需要监管机构和相关企业共同努力,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确保二维码服务既便利又安全,真正服务于公众的需求。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谢觉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二维码拦路何以付费唯一选择成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