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克隆的伦理抉择
作者头像
  • 吴建峰
  • 2024-01-08 00:00:00 3089

一项创新研究探索了社会大众对“数字克隆”这一新兴科技现象的态度,特别是针对已故之人的数字再现。设想一下,未来技术使我们能够与已逝的亲朋好友进行虚拟交流,这种情感慰藉与潜在的反乌托邦梦境交织在一起。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复活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虚构概念。

首尔国立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Masaki Iwasaki博士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他通过调查美国成年民众,旨在了解公众对于数字克隆的看法,覆盖了不同年龄段、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参与者。

研究设计了一个情境实验,描述了一位年轻女性因交通事故离世,其亲友考虑利用AI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安卓。参与者在了解了这一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后,面对了两个不同结局的故事版本:一个版本表明该女性生前同意了数字克隆,而另一个则显示她明确反对。

结果令人意外且发人深省。大多数受访者(97%)认为,如果逝者明确表示反对,对她的数字复活将是不合适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得知生前同意的情况下,有5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

Iwasaki博士在评论中指出,尽管预期同意的情况会增加社会对数字复活的接纳度,但同意与反对之间高达58%比3%的显著差异出乎意料,这突显了逝者意愿在塑造公众态度中的关键作用。

然而,整个议题仍充满争议。当询问受访者对其死后数字克隆的可能性持何种立场时,59%的人表示反对,另有约40%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这都是不可接受的。

Iwasaki博士强调,除了逝者意愿外,伦理考量和对新技术的普遍担忧也是决定社会接受度的重要因素。数字克隆技术已初具规模,从能够解答宇宙奥秘的AI版爱因斯坦到精确复制达斯·维达独特声线的技术,此类应用日益普及。

2023年的事件表明,好莱坞编剧和演员罢工的核心问题之一即涉及AI技术复活已故明星。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公众的情绪,以及如何平衡个人权利与偏好成为至关重要的议题。

Iwasaki博士建议,应首先讨论和确立保护个人权利的框架及其边界,随后据此制定相应的规则。他认为,要求逝者在生前明确表示意愿,作为数字复活选择加入的准则,可能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

因此,对于那些有强烈意愿的人而言,明确记录自己的遗愿或许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遗产规划中,考虑数字克隆的可能性或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本文源自IFLScience,由BALI编辑整理发布。请注意,本篇文章内容主要基于原创、合作供稿及第三方自媒体投稿,所有信息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发现文章内容可能存在知识产权侵权或不实信息,欢迎及时向我们提供权利通知或事实澄清,并附上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证据。我们将依法尽快核实并采取相应措施。

    本文来源:图灵汇
责任编辑: : 吴建峰
声明:本文系图灵汇原创稿件,版权属图灵汇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图灵汇",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分享
克隆伦理抉择数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