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2023年1月21日——科技日报独家报道,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获取的高精度观测数据,聚焦于太阳黑子衰退过程中的运动磁结构特性。这一研究新成果已刊发于《天体物理学报》,揭示了太阳黑子衰退时不同区域产生的磁结构的精细物理属性。
太阳黑子,作为太阳表面显著现象之一,其衰退与运动磁结构间的关联对理解黑子活动区演变至关重要。以往研究指出,运动磁结构是黑子磁场扩散的表现形式。它们主要分为三类:Ⅰ型为双极磁结构,Ⅱ和Ⅲ型则分别与黑子的正负极性相匹配。Ⅰ、Ⅲ型运动磁结构的形成,通常被认为与光球表面水平半影磁场的交互作用有关;而Ⅱ型运动磁结构则紧密关联于黑子磁场的扩散过程。尽管研究已揭示诸多规律,但运动磁结构的形成机理及物理特性仍待深入探索。
云南天文台的博士生彭洋与其导师,屈中权研究员和薛志科副研究员,近期针对2022年5月27日特定活动区中两个相邻α型太阳黑子的衰退现象进行了细致研究。他们发现,由无半影区域产生的运动磁结构,通常具有较高的纵向磁场强度和较小的磁场倾斜角度。相比之下,在有半影区域产生的运动磁结构,其磁场趋向水平,且纵向磁场较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半影区域产生的纵向运动磁结构的磁通量比例,远超有半影区域。
研究团队的发现表明,具有较强垂直磁场的运动磁结构与太阳黑子的解体过程紧密相连。在两个黑子衰退的过程中,无半影区域产生的运动磁结构直接源自黑子的本影部分,这一发现对理解太阳黑子活动区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