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互联网法院针对一起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著作权侵权案件作出了裁决,判定AI生成的图片具有原创性,符合作品的定义,理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一裁决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演进,用户只需提供关键词,即可自动生成文本、图像和代码等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创作效率。然而,AI生成的作品是否应受著作权法保护,这一议题一直引人关注。此裁决详尽论证了涉案图片符合著作权作品的构成标准,将AI视为创作辅助工具,明确AI生成的图片被视为原创作品,这不仅激发了创作者的热情,也体现了司法机关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的努力。
裁决还指出,AI生成图片的著作权归属应当清晰标注所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或模型,此举有助于增强用户对内容真实性的判断,降低认知成本,维护用户的知情权。
值得注意的是,AI生成图片的著作权保护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当前,多数模型的数据来源依赖网络爬虫,且多未获得原版权所有者的授权,因此,AI生成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他人的著作权。此外,AI技术还有可能扭曲人物形象,侵犯个人肖像权,特别是在生成内容含有虚假信息时,会严重损害个体的名誉权。
科技进步为社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引发了新的争议和治理挑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对新兴技术持开放态度,并通过技术创新解决潜在问题。相关部门应适时制定法律规范,防范侵权风险,保障公众权益,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