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加快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氢能产业正迅速成为全球能源投资领域的亮点。国际氢能委员会与麦肯锡的联合报告《氢能洞察2023》揭示,全球氢能产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预计到2030年,全球直接氢能投资额将达到惊人的3200亿美元。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发布的《国际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进一步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激增10倍,氢能产业链的产值预计将突破2.5万亿美元。这一预测反映了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巨大潜力和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旨在加速氢能产业的发展。欧盟在2023年3月推出了欧洲氢能银行计划,旨在建立一个“未来氢能市场”,目标是在2030年前将绿氢年产量提升至1000万吨,并每年从外部进口1000万吨绿氢。欧盟近期还批准了《替代燃料基础设施部署条例》的最终协议,为氢能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设定了明确的量化目标。
美国则在2023年6月发布了《美国国家清洁氢能战略和路线图》,目标是到2030年将氢能年产量提升至1000万吨,到2040年、2050年分别增加至2000万吨和5000万吨。美国政府还宣布将在全国建立7个清洁氢中心,以促进低成本清洁氢市场的扩展。
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国家也不甘落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等国家分别推出了绿色氢能倡议和战略,旨在到2031年成为全球氢能产业的领导者,并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埃及议会通过的《绿氢补贴法案》也为绿氢项目的开发提供了激励。
非洲大陆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南非政府计划到2030年在北开普省实现1000万千瓦电解产能及50万吨氢气的年产量。非洲六国共同启动了非洲绿氢联盟,旨在推动非洲成为绿氢生产的领导者,加速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转向新能源技术。这一联盟将重点关注公共和监管政策、能力建设、融资和认证需求等关键领域。
拉丁美洲国家同样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智利提出了到2025年实现5吉瓦可再生能源制氢装机容量的目标,并计划在2040年成为全球氢能出口国。巴西的国家氢能计划旨在利用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扩大绿氢的生产规模,乌拉圭也启动了绿氢行业基金,为绿氢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全球氢能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预计未来10年将迎来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公布的绿氢项目数量接近680个,规划装机容量累计超过460吉瓦。预计到203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超过1.5亿吨。
非洲绿氢产业的潜力尤为显著。阿联酋发布的报告显示,非洲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为绿氢生产提供了理想条件,到2050年,非洲在全球绿氢市场中可能占据10%的份额。纳米比亚与德国的合作项目标志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大的绿氢生产项目的启动。埃及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合作制定氢能战略,计划投资400亿美元用于绿氢相关设施建设。四国在毛里塔尼亚共同投建的10吉瓦电解槽项目,预计每年生产800万吨绿氢用于出口。
氢能已在公交、重卡、工程机械等领域实现了试点应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邹刺勇指出,氢能的广泛应用将彻底改变人类的能源工程和工业生产方式。
然而,全球氢能产业也面临着挑战。绿氢制造成本仍然较高,终端应用领域的创新需持续投资,成本因素可能限制氢能生产水平的提升。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估计,从2023年到2050年,全球氢能供应链需要9万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发展中国家需投入3.1万亿美元。此外,氢能的运输、储存技术不完善也制约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化应用。
中国在推动全球氢能产业合作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电国际、黄河公司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企业签署了风电项目和绿氢项目的合作协议。沙特国际电力与水务公司也与中国企业签署了关于太阳能、绿氢和海水淡化的合作协议。
中英氢能合作论坛的举行,展示了两国在氢能全产业链合作上的深入交流。双方在氢燃料电池、氢能产业园等方面推进了一系列合作项目。英国曼彻斯特议长贝芙·克雷格表示,英中两国加速能源转型的共同目标为氢能合作提供了巨大机遇。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与埃及政府签署协议,计划在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建设一座价值67.5亿美元的绿色氢氨工厂,目标是每年生产120万吨绿氨和21万吨绿氢。这一项目将对埃及的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合作,在江苏盐城东台市共建“风光氢储”绿色能源协同融合的海上综合智慧能源岛示范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50万千瓦。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公司与巴西YDRO公司的合作,则旨在设立合资公司,在巴西建设电解槽生产工厂,计划于2025年生产至少50套水电解制氢系统。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佛山市飞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中国企业向马来西亚氢能交通示范项目直接出口了氢能动力公交车和轻轨车辆。
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特别顾问塞尔温·哈特强调,中国将继续在绿色能源发展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助力更多人获取可再生能源。
全球氢能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各国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共同致力于推动这一绿色能源革命。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全球共同努力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