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的广泛普及,不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带来个性化、智能化的便利,同时也为犯罪活动提供了新的手段——利用AI技术进行欺诈。近期,央视315晚会揭露了多起通过AI进行变脸、变声实施的诈骗案例,揭示了这一新兴风险。
在这些诈骗事件中,受害者往往遭遇看似真实的视频电话,如远方亲友紧急求助转账,或是公司“老板”要求转账的情况。然而,这些“真实”的视频实际上是由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精心伪造的,旨在误导受害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I技术日益先进,但目前仍无法实现长时间的真实视频对话伪造。这一技术瓶颈为识别AI伪造提供了可能。
警方建议,当面对可疑的视频通话时,可以通过要求对方执行简单的面部动作,如摸脸或按鼻子,来检验视频的真实性。这些动作可能会引发伪造的人脸产生抖动或闪烁,从而暴露出其虚假性。
个人应增强警惕,避免接听来源不明的来电,不轻易在网络上泄露个人信息。保护好包括人脸、声纹、指纹在内的生物数据,谨慎处理转账事务,考虑将个人账户设置为延迟到账模式。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超过345.7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其中广东省、江苏省以及北京市的企业数量位居前列。这一数字反映了AI技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趋势。
AI技术的双刃剑性质不容忽视。虽然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新的犯罪工具。公众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企业则应加强技术防范措施,共同构建安全的AI生态。
本文内容由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提供,仅供参考。我们尽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负责。用户在使用前应进一步核实信息。如认为本文内容涉嫌侵犯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信息,请及时联系我们提供法律文件,我们将依法处理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