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从ChatGPT的爆发引发的“百模大战”,到Sora的惊艳亮相,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挑战我们的认知极限。这引发了我们对未来深刻的思考: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人类是否会被取代?随着AI能力的增强,它是否会失控,甚至对人类构成威胁?AI的未来发展方向又将如何?
在3月15日的“华为云&华为终端云创新峰会2024”上,行业领袖如华为常务董事兼华为云CEO张平安、微博COO兼新浪移动CEO王巍以及CSDN创始人蒋涛等,共同探讨了AI大模型的趋势、热点以及产业实践,揭示了AI技术的未来之路。
在B端与C端的讨论中,哪一方将率先实现大规模的成功?2023年被视为大模型的起始之年,而2024年则被期待为应用的元年。王巍指出,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AI在C端有着巨大的潜力,AI生成内容(AIGC)将引领一种全新的交互模式,超越传统社交平台,侧重个性化与智能化。此外,设备形态也将发生变化,不仅限于手机,还将出现更多适合大模型应用的硬件设备,结合先进的模型轻量化技术,AIGC将在不同类型的硬件生态中迅速普及。微博推出的AI驱动的评论机器人“评论罗伯特”就是一个实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张平安则强调,AI在各个领域的成功并非只局限于规模,其在B端的影响力、价值和商业成果可能超过C端。在过去的一年里,华为云发布了面向多个行业的盘古大模型,许多客户已接入并实现了快速增长。例如,三峡集团关注气象预测的准确性,以优化电量计划,而航空公司则利用精准的航线监测调整载油量与飞行路线规划。
盘古气象大模型的研究成果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是中国科技公司在该杂志上发表的首篇独著论文,同时也被列为2023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第一位。张平安预测,未来五年,各行各业都将通过AI实现重塑,这对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的科技公司来说至关重要。AI在B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成为提高效率、优化流程和创新业务模式的关键工具。
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王巍认为,技术蕴含着价值观,AI应当服务于人类,人类在未来仍能掌握其发展方向。张平安则从技术角度提出,AI系统设计应包含控制机制,确保电力等关键资源始终在人类控制之下。在写诗、绘画等基础工作领域,AI尚未达到全面替代人类的程度,但对于程序编写等任务,AI的介入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潜力不容忽视,尤其在电力、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虽然在算力方面与美国存在差距,但中国在数据公开和共享方面有待加强,随着企业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数据质量有望提升。通过在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上的优势,加强算法研究和人才培训,中国有望在AI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机遇与挑战,从基础工作到高端脑力劳动,AI的角色将不断演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AI产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