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电子装置中,NAND闪存作为一种非挥发性存储解决方案,被广泛应用于固态硬盘(SSD)、USB闪存盘以及智能手机等设备。随着计算机、企业存储、数据中心及汽车电子等领域对存储需求的持续增加,NAND闪存的技术创新也日益显著。
本文旨在深入解析闪存芯片的基础原理及其未来的走向。
NAND闪存采用浮栅晶体管技术,通过晶体管内存储电荷的数量来表示不同的数据状态。一个NAND闪存单元由一个浮栅晶体管与两端构成,其基本操作原理为:当浮栅带有电荷时对应数据为“0”,反之为“1”。电荷量与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成正比,即使电源中断,数据也能保持稳定。
然而,NAND闪存单元的编程/擦除(P/E)周期存在局限性。由于电压作用导致氧化层损伤,频繁的P/E操作可能导致单元失效。
根据每个单元能存储的位数,NAND闪存可分为SLC、MLC、TLC和QLC等多种类型。
当前,业界正致力于开发PLC(五层单元),以进一步提高存储密度和降低成本,但这一过程对电压阈值的精确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对性能和故障率带来了挑战。
不同类型的闪存颗粒在性能、耐用性和成本方面各有优劣。其中,QLC颗粒在成本上占据优势,但因电压状态繁多,其稳定性和耐久性成为关键考量因素。
在选购SSD存储颗粒时,忆联推荐综合考虑性能与可靠性、性价比、存储密度及大规模存储需求,以实现存储容量、读写效率、寿命与成本之间的最佳平衡。
随着存储密度的提升,NAND闪存从平面布局转向三维立体结构,即从二维向三维发展。3D NAND技术通过在三维空间内垂直堆叠闪存颗粒,类似建筑高层大厦,有效突破了二维NAND的容量极限。
3D NAND采用了电荷捕获型结构,扩大了存储空间,已被广泛应用于终端SSD,显著提升了性能、能效、耐用性和成本效益。
在SSD领域,硬盘性能与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控制器与NAND颗粒间的协作。忆联自主研发的主控芯片支持SLC、MLC、TLC和QLC四种颗粒类型,其中前三类已实现商业化应用。
欲深入了解主控技术详情,敬请期待忆联后续专题文章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