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林电气的控制权争夺战中,出现了新的动态。面对董事长张成锁关于海信网能“突然袭击”科林电气的言论,以及“双方产业协同性不大”的观点,海信网能总经理史文伯于4月16日接受了上海证券报的专访。在这次专访中,史文伯详细阐述了海信的历史收购策略、国内并购案例,并对控制权争夺的关键议题进行了正面回应。
海信在历史上的收购行为展示了其对目标企业的深度投入与长远发展策略。海信在收购过程中,不仅提供了人才、管理、技术和资金的支持,还注重品牌建设与研发投入,确保被收购企业在稳健的基础上实现成长。这种诚信、包容的收购态度,在过往的案例中得到了验证。
近期,海信完成对乾照光电的控股,这一行动迅速提升了乾照光电的管理效率与经营业绩。通过全方面的赋能,乾照光电实现了扭亏为盈,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在研发层面,海信持续推动乾照光电的产品迭代升级,特别是在Mini LED、背光LED、植物照明芯片、车载LED、太阳能电池、VCSEL芯片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拓展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中高端产品收入比例持续增长。
海信的战略规划中包括了对新型电网和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海信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厚积累与独特优势,使其储能产品在国电投、中电装备、中车等顶级客户中占据领先地位,其自研的功率器件、功率模块在电力电子行业占据关键位置,解决了国产化问题,并形成了竞争优势。
海信的收购行动遵循了市场规律,是符合法律与政策规定的商业活动。张成锁对海信的收购持有异议,但海信的行动基于合规性与市场逻辑,而非所谓“野蛮人”行为。在与科林电气的沟通中,海信始终保持着开放与尊重的态度,多次主动寻求与主要股东及当地政府的沟通,展现了其作为负责任企业的形象。
对于控制权的争夺,海信的最终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科林电气的成长与发展。海信承诺,即使实现控股,也不会改变科林电气的运营地点、纳税地位及生产场所,反而会加大对石家庄的投资,提供全方位的赋能,助力科林电气实现全球化扩张。海信的这一承诺体现了其对科林电气发展的坚定信心与对地方经济的积极贡献。
海信在控制权争夺中的行动与策略,展现了一家成熟企业对于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与积极应对。通过深入的沟通与明确的承诺,海信不仅在技术、市场层面为科林电气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在地方经济与社会层面上展现了其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这场控制权争夺的后续发展,无疑值得市场与公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