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承办、华控基金鼎力支持的“2024硬科技投资峰会——聚焦硬科技、智能制造、引领未来”在清华大学圆满落幕。
华控基金董事长张扬应邀出席,并发表了题为《硬科技的创业投资之路》的主旨演讲。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四十年经历了飞速发展,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体系最为完善的制造业体系。然而,自2022年起,中国GDP增速显著放缓,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盈利水平下滑,民众消费意愿减弱。
华控基金深入分析了中国经济动力变迁,总结出旧动能包括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基础设施红利以及改革红利等,由于外资撤退、技术引进难度加大、出生率骤降等因素影响,上述红利逐渐削弱。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探索新思路与方法,以推动经济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如通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增强内需,提升本土制造占比;在芯片领域提出制造业升级与自主可控策略;在出口市场,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利用跨境电商促进国际市场开拓;面对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消失,加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以增加劳动力供给;加强新基建,如“数据中国”的建设;同时,对教育、医疗和住房领域释放积极信号,以提振消费信心。
未来十年,若保持5%的经济增长速度,到2035年GDP缺口预计达到110万亿元。这一缺口的填补与构成,将是硬科技投资关注的重点,因为新质生产力预示着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对大趋势的洞察,华控基金看到了能源革命、智能时代、硅基时代和太空时代的投资机遇,这些领域有望创造数万亿美元级别的产值。
能源革命:作为全球能源进口大国,中国需建立自主可控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应对地缘政治与能源安全挑战。借助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煤炭资源,通过储能技术优化能源输送,实现东西部能源互补;可控核聚变、氢能作为新型能源形式,将推动社会生产生活电气化转型,预计到2035年,能源革命将创造超20万亿元的产值。
智能时代:随着“互联网+”向“智能+”的深化,智能经济将成为主导力量。华控基金预测,智能经济通过AI硬件、基础软件、算法模型、量子信息技术与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将在2035年创造出超过50万亿元的产值。
硅基时代:基因编辑、脑机接口、元宇宙、人机交互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等前沿科技的突破,将重塑生命形态,加速人类社会从碳基向硅基的转型。预计硅基生命领域通过人机交互、合成生物学、细胞与基因治疗、XR支持软件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协同作用,将创造超过7万亿元的产值。
太空时代:空间技术与星际探索的兴起,为人类文明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与资源,包括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星际探索与6G等领域,预计形成20万亿元级的市场。
整合上述四大领域的市场潜力,到2035年,有望创造出百万量级的产值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相较于模式创新、互联网创新与消费领域创新,硬科技投资具有独特的属性:
硬科技投资追求创造新需求,如低空经济中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即是多条技术路线交汇的产物,涉及无人机垂直起降技术、军事中的鱼鹰倾转旋翼技术、电车中的动力电池技术与材料科学中的碳纤维技术等,共同推动未来通用航空与电车应用领域的变革。
华控基金提出硬科技投资是一个多维度模型,通过产品、技术图谱、市场竞争、时间线、地域扩展与替代效应等六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技术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确保投资价值最大化。华控基金坚信,硬科技投资的价值在于:
华控基金坚持自上而下的投资逻辑,聚焦高增长科技领域与行业龙头。通过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平衡收益与损失,确保基金整体表现稳定。在发电与储能、氢能产业链、低空经济、电动汽车、人工智能与量子技术、自动驾驶、脑机接口与元宇宙、具身智能、基因治疗、6G、商业航天、航空产业链、高端装备等高增长领域,华控基金精选最具潜力的企业进行投资布局。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正经历新旧动能的转换,能源革命、智能时代、硅基时代与太空时代将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催生万亿级市场与投资机遇。华控基金将继续秉持自上而下、研投一体的战略,深度解析行业动态,实现对硬科技领域全覆盖与重大机会的精准捕捉,旨在持续创造卓越投资业绩,坚定履行“引领硬科技创新投资”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