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渗透,未成年网络活动,特别是游戏与短视频娱乐,成为了当代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突破1.93亿大关,互联网普及率从2018年的93.7%攀升至2022年的97.2%,这不仅反映了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亦凸显了未成年人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的生活状态。
近年来,面对未成年网络活动带来的挑战,包括沉迷游戏在内的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国家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通知,强调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重要性;2024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成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综合性立法。
同时,游戏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持续优化和升级防沉迷系统。然而,随着防沉迷措施的加强,部分青少年采取隐蔽手段规避限制,如利用成年身份信息注册游戏账号,甚至请求成年人“代刷脸”验证。这一现象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表现显著,尤其是70岁以上老人,因其身份信息容易被子女获取,或是出于宠爱而主动提供,成为防沉迷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针对这一问题,《蛋仔派对》游戏近日推出了新规定,对70岁以上的用户在注册时实施强制人脸识别验证,以确保身份的真实性,有效阻止未成年人冒用长辈身份进入游戏。网易游戏相关负责人解释,此举旨在应对“未成年人借用成人账号逃避监管”的问题,加强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措施,尽管此举可能对老年玩家的体验产生一定影响,但仍被视为必要的解决方案。
专家刘晓春指出,企业采取针对性的身份验证措施,是基于对未成年人使用行为的深入分析,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沉迷和不合理消费的影响。他强调,企业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识别并保护未成年人,是在履行未成年人保护义务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对家长及社会对于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监管的积极回应,前提是确保对人脸信息的收集和使用符合法律要求,不侵犯个人权益。
此外,高记源律师认为,面对老年人参与游戏的特殊场景,应全面考量社会公共价值。在确保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上,需要平衡用户隐私和社会利益,合理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避免对个人信息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游戏开发者在设计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时,应谨慎权衡隐私保护与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采取最小化信息收集和处理原则,确保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综上所述,未成年网络活动的监管既需监督平台,也需要鼓励平台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各界应共同探讨如何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同时,尊重并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网络空间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