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迅猛进步,儿童阅读领域正逐渐迈向个性化时代,算法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旨在为每位孩子提供专属的阅读体验。然而,确保儿童在享受个性化阅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被“算法的力量”所“奴役”,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教育界已认识到,高品质阅读不仅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还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智成长。在第十八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上,四川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刘莘强调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去年3月,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并推出了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旨在鼓励青少年充分利用阅读黄金期,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拓展视野。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相互推荐优秀作品,进一步推动了阅读教育的发展。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驱动下,个性化阅读成为儿童阅读领域的新趋势。通过收集和分析阅读行为数据,算法能精准识别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其推荐契合度高的书籍,显著提升了阅读的效率与趣味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国内多家企业和机构正在积极研发和推广个性化阅读服务。通过智能阅读平台、应用程序和硬件设备,为儿童提供定制化的阅读体验。这些工具整合了丰富的优质图书资源,运用先进算法技术,量身打造个性化阅读计划,让儿童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断提升阅读技能。
例如,iEnglish智能英语学习解决方案于2024年3月进一步优化了其智能推荐功能,依托近25000册英文原版书籍,支持视、听、读三种模式,实现了智能测评与推荐,帮助用户在阅读过程中自然提升英语水平。科大讯飞的AI学习机T20系列则内置讯飞书城,根据不同学段和年级精准推荐必读书目,引导学生从基础到深入、从泛读到精读,逐步提高阅读技巧,激发阅读兴趣。
然而,在享受个性化阅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需注意潜在的问题。个性化阅读可能引发“信息茧房”效应,使儿童过度聚焦特定兴趣领域,而忽视其他知识和文化的获取。过度依赖算法推荐也可能削弱儿童的自主选择和判断能力,导致他们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
为此,教师和家长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促进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提出问题、探索、理解和共鸣,同时提高自身的阅读推荐能力,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范围。家长在选择个性化阅读工具时应审慎考虑,既要利用算法的精准性来满足儿童的需求,也要适时补充其他阅读材料,确保儿童的阅读体验既便捷高效又丰富多样,实现阅读与算法的和谐共存。
以上内容由齐鲁晚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