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体系中,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枢,仅次于党政机关,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与数字化转型,离不开特定的基础设施支撑。随着ChatGPT、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发展,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正迎来信息化技术革命的新浪潮,特别是新基建的发展为金融行业提供了双重机遇。
趋势一:新基建与金融云的深度融合
金融云市场持续增长,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394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千亿元。金融行业因其特殊性,多采用私有云或行业云模式。当前,金融云正站在新老技术交汇点,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架构设计、科技与业务的协同合作、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等。新一代金融全栈云平台体系应运而生,提供IaaS、PaaS、SaaS及全套应用开发、交付与运营平台,支持各种金融应用场景,快速实现业务创新。
IT资源运维管理方面,全栈云平台能够跨层级整合资源,实现“稳态”、“敏态”与“混合态”的平衡,支持企业实现核心业务的云端迁移与分布式核心业务的构建。在业务层面,全栈云平台提供从基础服务到专业垂直应用软件的全方位支持,助力企业面向未来业务创新与传统业务的融合。资源交付上,全栈云覆盖虚拟化、裸金属、存储、SDN、容器、安全、GPU等类型,满足多样化的业务需求。架构层面,支持传统架构、分布式架构、云原生架构、混合架构等多种形态,形成灵活的云战略。
面对传统金融架构的局限,云原生技术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容器化、微服务化、DevOps化以及可观测性技术等,共同构成了云原生的核心要素,有效解决异构基础设施兼容性、业务响应速度、数据整合与服务接口缺失等问题。
容器化推动基础设施全面容器化,金融企业从业务试点到常态规模化容器集群的应用,实现了从容器技术到大规模集群架构的转变。
微服务化满足金融行业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通过精细拆分和合理布局,增强业务的敏捷性和适应性。
DevOps化打通全自动化流程,提升软件发布效率,不断优化用户体验,为金融业务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可观测性技术的引入,使得金融业务系统的性能优化与问题诊断更为便捷,提升了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金融信创进程加速,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共同驱动着金融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从政策层面看,《深圳市金融科技专项发展规划》等文件支持金融信创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信创的政策环境。市场层面,信创产业链的成熟与优化,以及头部金融机构的示范效应,共同促进了金融信创产品的迭代与普及。
01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金融信创由政策导向逐渐转向市场价值导向,形成“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政府与行业机构的角色从主导者转变为支持者,金融信创产品从“可用”迈向“好用”,市场空间与需求的提升,对金融信创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02 发展走向“深水区”
金融信创从一般系统替换的萌芽期,逐步向核心系统替换的深化期转变,头部金融机构的信创云建设和全栈系统改造已成主流。中小金融机构在信创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依赖于外部信创厂商和服务提供商的经验与技术支持,前期实践积累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生成式AI,为客户服务、风险管理与合规、远程银行等场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客户服务与远程银行:生成式AI技术使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更加智能、高效、个性化的服务体验,如通过学习和分析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推荐;甚至将远程银行服务具象化为“数字人”,提供沉浸式的交互体验。
风险管理与监管合规:尽管AI决策过程可能涉及数据隐私与合规性的问题,但金融行业通过建立相应的检测和评估机制,评估可行性,提升团队相关能力,建设支撑应用的算力平台,有望克服挑战,实现技术创新与业务发展的双赢。
综上所述,金融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到云原生技术应用,再到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入,每一环都紧密相连,共同推动着金融生态的现代化与智能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