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行业的激烈竞争,大模型价格战成为业内热点话题。面对这一现象,昆仑万维天工商业化部总经理肖露分享了公司的洞察与思考。
肖露指出,虽然大模型具备通用能力,但它们在解决企业具体业务问题上仍有距离。对于个人用户来说,聊天机器人的使用场景虽广,但长时间互动可能陷入“尬聊”状态。昆仑万维通过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将其大模型能力凝练为AI搜索、AI音乐等专业领域模型产品,以满足特定场景需求,而非仅仅依赖基础参数定义的模型。这一策略使得大模型技术更为实用高效,更贴近市场需求。
商业化路径与创新实践
昆仑万维在持续与小米、OPPO、汉王等数千家客户开展AI模型产品合作的同时,与战略伙伴如中国移动咪咕音乐、北京联通等,在领域模型产品与市场拓展上深化合作。这表明公司正加速商业化进程。
在AI领域,昆仑万维早于ChatGPT热潮,迅速加入国内人工智能企业的前沿行列,并在大模型领域持续取得进展。近期,公司推出了全球最大的开源MoE大模型“天工3.0”,日活跃用户突破100万,展示了其在AI技术上的实力。
API降价的考量
肖露强调,尽管API降价对模型生态有利,能促进模型厂商与开发者测试新需求、探索新应用,但单纯降价未必能激发客户兴趣。她指出,客户更倾向于获得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完整功能的模型产品,而非基础API。
产品化与个性化路径
昆仑万维的策略围绕两个核心方面展开:一是自研基座模型能力的提升与扩展,如“天工”系列大模型的持续升级迭代;二是将模型能力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推出如AI搜索、“天工AI”应用等产品化解决方案,涵盖AI搜索、AI文档、AI PPT、AI漫画乃至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等。
商业化趋势与未来展望
肖露认为,大模型的商业化趋势将更加注重模型与实际场景的融合,强调“小而精”的特色化场景应用。这种趋势将推动市场价值最大化,提升商业壁垒。昆仑万维通过将模型能力与自身产品基因、技术实力等深度融合,正在构建起独特的优势。
昆仑万维在大模型领域展现出了强劲的竞争力与前瞻性布局。通过持续优化AI大模型、AI搜索、AI音乐等多元AI业务矩阵,公司已构建起从底层算力基础设施到高级算法、再到AI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从财务表现看,2023年,昆仑万维实现了49.2亿元的营业收入与12.6亿元的净利润增长,显示出稳健的增长态势。研发费用的增加与研发人员数量的增长,体现了公司对技术创新的重视。此外,吸引知名专家如颜水成教授加入,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实力。
当前,大模型进入应用蓬勃发展的阶段,市场期待其在更多场景中落地。肖露对此持有积极态度,预测C端渗透速度将加快,B端价值将随着客户需求的明确而爆发。昆仑万维凭借其前瞻性的产品化路线与商业化策略,正引领这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切实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AI解决方案。